定價: | ¥ 118 | ||
作者: | (意)賽西亞,(摩洛哥)陶菲克,(英)貝克 著,馬霓,夏斌 譯 | ||
出版: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
書號: | 9787115292506 | ||
語言: | 英文原版 | ||
日期: | 2012-11-01 | ||
版次: | 1 | 頁數: | 570 |
開本: | 16開 | 查看: | 0次 |
服務商城 | 客服電話 | 配送服務 | 優惠價 | 購買 |
400-711-6699 | 滿29至69元,免運費! | ¥92.2 |
第1章 背景介紹
1.1 UMTS長期演進的背景
1.1.1 歷史背景
1.1.2 移動無線電環境中的LTE技術
1.1.3 3GPP的標準化流程
1.2 LTE的需求和目標
1.2.1 系統性能需求
1.2.2 部署成本和互操作性
1.3 LTE關鍵技術
1.3.1 多載波技術
1.3.2 多天線技術
1.3.3 分組交換無線接口
1.3.4 用戶設備能力
1.3.5 從第一個LTE版本到LTE-Advanced
1.4 從理論到實踐
參考文獻
第1部分 網絡架構和協議
第2章 網絡架構
2.1 引言
2.2 總體框架概述
2.2.1 核心網
2.2.2 接入網
2.2.3 漫游架構
2.3 協議架構
2.3.1 用戶平面
2.3.2 控制平面
2.4 QoS和EPS承載
2.4.1 承載建立過程
2.4.2 與其他網絡的互操作
2.5 E-UTRAN網絡接口:S1接口
2.5.1 S1協議結構
2.5.2 S1接口初始化
2.5.3 S1接口的上下文管理
2.5.4 S1接口的承載管理
2.5.5 通過S1接口的尋呼
2.5.6 S1接口上的移動性
2.5.7 S1接口上的負荷管理
2.5.8 跟蹤功能
2.5.9 預警消息傳送
2.6 E-UTRAN網絡接口:X2接口
2.6.1 X2接口的協議結構
2.6.2 X2接口的初始化
2.6.3 X2接口上的移動性
2.6.4 X2接口上的負載和干擾管理
2.6.5 X2接口上的UE歷史信息
2.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控制平面協議
3.1 引言
3.2 無線資源控制(RRC)協議
3.2.1 簡介
3.2.2 系統信息
3.2.3 LTE內的連接控制
3.2.4 連接模式下RAT間的移動性
3.2.5 測量
3.2.6 其他RRC信令
3.3 PLMN和小區選擇
3.3.1 簡介
3.3.2 PLMN選擇
3.3.3 小區選擇
3.3.4 小區重選
3.4 尋呼
3.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用戶平面協議
4.1 引言
4.2 分組數據會聚協議(PDCP)
4.2.1 功能和結構
4.2.2 報頭壓縮
4.2.3 安全性
4.2.4 切換
4.2.5 數據包丟棄
4.2.6 PDCP PDU格式
4.3 無線鏈路控制(RLC)協議
4.3.1 RLC實體
4.3.2 RLC PDU格式
4.4 媒體接入控制(MAC)協議
4.4.1 MAC結構
4.4.2 MAC功能
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部分 物理層下行鏈路
第5章 正交頻分多址(OFDMA)
5.1 引言
5.2 OFDM
5.2.1 正交復用原理
5.2.2 峰均功率比和非線性靈敏度
5.2.3 對載波頻偏和時變信道的靈敏度
5.2.4 定時偏移和循環前綴計算
5.3 OFDMA
5.4 參數計算
5.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下行鏈路物理層設計簡介
6.1 引言
6.2 傳輸資源結構
6.3 信號結構
6.4 下行鏈路操作簡介
參考文獻
第7章 同步和小區搜索
7.1 引言
7.2 LTE同步序列和小區搜索
7.2.1 Zadoff-Chu序列
7.2.2 主同步信號(PSS)序列
7.2.3 輔同步信號(SSS)序列
7.3 相干與非相干檢測
參考文獻
第8章 參考信號和信道估計
8.1 引言
8.2 LTE參考信號設計
8.2.1 小區專用參考信號
8.2.2 UE專用參考信號(Release 8)
8.2.3 UE專用參考信號(Release 9)
8.3 參考信號輔助信道建模和估計
8.3.1 時頻域相關:WSSUS信道模型
8.3.2 空間域相關:克羅內克(Kronecker)模型
8.4 頻域信道估計
8.4.1 信道插值估計
8.4.2 線性信道估計的通用方法
8.4.3 性能比較
8.5 時域信道估計
8.5.1 有限和無限長度MMSE
8.5.2 歸一化最小均方估計
8.6 空域信道估計
8.7 先進技術
參考文獻
第9章 下行鏈路物理數據和控制信道
9.1 引言
9.2 下行數據傳輸信道
9.2.1 物理廣播信道(PBCH)
9.2.2 物理下行鏈路共享信道(PDSCH)
9.2.3 物理多播信道(PMCH)
9.3 下行鏈路控制信道
9.3.1 控制信道設計需求
9.3.2 控制信道結構
9.3.3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
9.3.4 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ICH)
9.3.5 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PDCCH)
9.3.6 控制信道的調度流程
參考文獻
第10章 鏈路自適應和信道編碼
10.1 引言
10.2 鏈路自適應和CQI反饋
10.3 信道編碼
10.3.1 信道編碼的理論分析
10.3.2 LTE數據信道的信道 編碼
10.3.3 LTE控制信道編碼
10.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多天線技術
11.1 多天線基本理論
11.1.1 概述
11.1.2 MIMO信號模型
11.1.3 單用戶MIMO技術
11.1.4 多用戶技術
11.2 LTE的MIMO方案
11.2.1 實踐中的考慮
11.2.2 單用戶方案
11.2.3 多用戶MIMO
11.2.4 MIMO性能
11.3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多用戶調度和干擾協調
12.1 引言
12.2 資源分配策略的常規考慮
12.3 調度算法
12.3.1 遍歷容量
12.3.2 時延受限容量
12.4 LTE中資源調度的考慮
12.5 干擾協調和頻率復用
12.5.1 支持下行頻域ICIC的eNodeB間信令
12.5.2 支持上行頻域ICIC的eNodeB間信令
12.5.3 靜態與半靜態ICIC
1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3章 廣播操作
13.1 引言
13.2 廣播模式
13.3 MBMS總體架構
13.3.1 參考架構
13.3.2 內容提供
13.3.3 核心網
13.3.4 無線接入網絡——E-UTRAN/UTRAN/GERAN和UE
13.3.5 MBMS接口
13.4 MBMS單頻網傳輸
13.4.1 物理層方面
13.4.2 MBSFN區
13.5 MBMS特性
13.5.1 移動性支持
13.5.2 UE能力和業務優先級
13.6 無線接入協議架構與信令
13.6.1 協議架構
13.6.2 會話啟動信令
13.6.3 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方面
13.6.4 內容同步
13.6.5 計數過程
13.7 公共預警系統
13.8 移動廣播模式的比較
13.8.1 蜂窩網絡傳送
13.8.2 廣播網傳送
13.8.3 業務和應用
參考文獻
第3部分 物理層上行鏈路
第14章 上行物理層設計
14.1 引言
14.2 SC-FDMA原理
14.2.1 SC-FDMA傳輸原理
14.2.2 時域信號生成
14.2.3 頻域信號生成
14.3 LTE中的SC-FDMA設計
14.3.1 LTE傳輸處理
14.3.2 SC-FDMA 參數
14.3.3 SC-FDMA中的直流子載波
14.3.4 脈沖成形
1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5章 上行鏈路參考信號
15.1 引言
15.2 參考信號序列生成
15.2.1 基站基本參考信號和參考信號分組
15.2.2 通過基序列循環時間移位獲取正交參考信號
15.3 序列組跳變及規劃
15.3.1 序列組跳變
15.3.2 序列組規劃
15.4 循環移位跳變
15.5 解調參考信號(DM-RS)
15.6 上行探測參考信號(SRS)
15.6.1 SRS子幀的配置和位置
15.6.2 SRS傳輸間隔和周期
15.6.3 SRS符號結構
15.6.4 SRS帶寬
15.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6章 上行物理信道結構
16.1 引言
16.2 上行共享數據信道結構
16.2.1 PUSCH的調度
16.2.2 PUSCH傳輸塊大小
16.3 上行控制信道設計
16.3.1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結構
16.3.2 PUCCH上的控制信令消息
16.3.3 PUCCH上的信道狀態信息的傳輸(格式2)
16.3.4 PUCCH上來自UE的CSI和HARQ ACK/NACK的復用
16.3.5 PUCCH上的HARQ ACK/NACK傳輸(格式1a/1b)
16.3.6 在同一(混合)PUCCH RB上復用CSI和HARQ ACK/NACK
16.3.7 PUCCH上的調度請求傳輸(格式1)
16.4 上行控制信令和UL-SCH數據共享信道的復用
16.5 ACK/NACK重復
16.6 多天線技術
16.6.1 閉環切換的天線分集
16.6.2 多用戶“虛擬”MIMO或SDMA
16.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7章 隨機接入
17.1 引言
17.2 LTE中隨機接入的使用和需求
17.3 隨機接入過程
17.3.1 基于競爭的隨機接入過程
17.3.2 無競爭隨機接入過程
17.4 物理隨機接入信道設計
17.4.1 PRACH和PUSCH以及PUCCH的復用
17.4.2 PRACH結構
17.4.3 前導序列原理和設計
17.5 PRACH實現
17.5.1 UE發射機
17.5.2 eNodeB PRACH接收機
17.6 TDD模式的PRACH
17.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8章 上行傳輸過程
18.1 引言
18.2 上行定時控制
18.2.1 概述
18.2.2 定時提前過程
18.3 功率控制
18.3.1 概述
18.3.2 詳細功控流程
18.3.3 UE功率余量上報
18.3.4 上行功控策略小結
參考文獻
第4部分 實際部署考慮
第19章 用戶設備定位
19.1 引言
19.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輔助(A-GNSS)定位
19.3 觀測到達時間差定位(OTDOA)
19.3.1 定位參考信號(PRS)
19.3.2 OTDOA性能和時機考慮
19.4 基于小區ID的定位
19.4.1 基本CID定位
19.4.2 使用往返時間及UE接收電平測量的增強型CID定位
19.4.3 使用往返時間和到達角的增強型CID定位
19.5 LTE定位協議
19.6 小結及未來技術展望
參考文獻
第20章 無線傳播環境
20.1 引言
20.2 SISO和SIMO信道模型
20.2.1 ITU信道模型
20.2.2 3GPP信道模型
20.2.3 擴展ITU信道模型
20.3 MIMO信道
20.3.1 SCM信道模型
20.3.2 擴展SCM信道模型
20.3.3 WINNER信道模型
20.3.4 LTE評估模型
20.3.5 具有空間相關性的擴展ITU信道模型
20.3.6 IMT-Advanced的ITU信道模型
20.3.7 MIMO信道模型比較
20.4 一致性測試的無線信道實現
20.4.1 性能和一致性測試
20.4.2 未來測試挑戰
20.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1章 射頻方面
21.1 引言
21.2 頻帶及其安排
21.3 發射機RF要求
21.3.1 期望發射的要求
21.3.2 多余輻射要求
21.3.3 功率放大器考慮
21.4 接收機射頻需求
21.4.1 接收機總體需求
21.4.2 發射信號泄漏
21.4.3 最大輸入電平等級
21.4.4 小信號需求
21.4.5 選擇性和阻塞性規范
21.4.6 雜散輻射
21.4.7 交調要求
21.4.8 動態范圍
21.5 射頻損耗
21.5.1 發射機RF損耗
21.5.2 主要RF損耗模型
21.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2章 無線資源管理
22.1 引言
22.2 小區搜索性能
22.2.1 E-UTRAN中的小區搜索
22.2.2 E-UTRAN到E-UTRAN小區全球標識上報需求
22.2.3 E-UTRAN到UTRAN的小區搜索
22.2.4 E-UTRAN到GSM的小區搜索
22.2.5 增強RAT間測量需求
22.3 移動性測量
22.3.1 E-UTRAN測量
22.3.2 UTRAN 測量
22.3.3 GSM測量:GSM載波RSSI
22.3.4 cdma2000測量
22.4 UE測量上報機制和需求
22.4.1 E-UTRAN事件觸發上報需求
22.4.2 RAT間的事件觸發上報
22.5 移動性性能
22.5.1 RRC_IDLE狀態下移動性性能
22.5.2 RRC_CONNECTED狀態下移動性性能
22.6 RRC連接移動性控制性能
22.6.1 RRC連接重建
22.6.2 隨機接入
22.7 無線鏈路監測性能
22.7.1 同步和失步門限
22.7.2 無DRX的需求
22.7.3 有DRX的需求
22.7.4 轉換過程中的需求
22.8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3章 成對和非成對頻譜
23.1 引言
23.2 雙工模式
23.3 非成對頻譜的干擾問題
23.3.1 鄰近信道干擾場景
23.3.2 干擾場景小結
23.4 半雙工系統設計考慮
23.4.1 發射/接收切換的調節
23.4.2 異構系統共存
23.4.3 HARQ和控制信令
23.4.4 半雙工FDD(HD-FDD)物理層操作
23.5 互易性
23.5.1 互易性條件
23.5.2 互易性應用
23.5.3 互易性小結
參考文獻
第24章 微微小區、毫微微小區和家庭基站
24.1 引言
24.2 家庭基站架構
24.2.1 架構概述
24.2.2 功能
24.2.3 移動性
24.2.4 本地IP接入支持(LIPA)
24.3 毫微微小區部署的干擾管理
24.3.1 干擾場景
24.3.2 網絡偵聽模式
24.4 微小區的射頻需求
24.4.1 發射機規范
24.4.2 接收機規范
24.4.3 解調性能需求
24.4.4 TDD模式的時間同步
2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5章 自優化網絡
25.1 引言
25.2 自動鄰區關系功能(ANRF)
25.2.1 LTE內的ANRF
25.2.2 自動鄰區關系表
25.2.3 RAT間或頻間ANRF
25.3 eNodeB和MME自配置
25.3.1 通過S1的eNodeB/MME自配置
25.3.2 IP地址和X2接口的自配置
25.4 物理小區ID的自動配置
25.5 移動性負載均衡優化
25.5.1 LTE內負載交換
25.5.2 LTE內切換參數優化
25.5.3 LTE間負載交換
25.5.4 LTE間切換參數優化
25.6 健壯移動性優化
25.6.1 太遲切換
25.6.2 覆蓋空洞檢測
25.6.3 太早切換
25.6.4 切換到不合適的小區
25.6.5 MRO判定增強
25.6.6 切換到未準備的小區
25.6.7 不必要的RAT間切換
25.6.8 對已識別的移動性問題的潛在解決方法
25.7 隨機接入信道(RACH)自優化
25.8 節能
25.9 新的SON用例
參考文獻
第26章 LTE系統性能
26.1 引言
26.2 對LTE系統容量產生貢獻的因素
26.2.1 多址接入技術
26.2.2 頻率復用和干擾管理
26.2.3 多天線技術
26.2.4 半靜態調度
26.2.5 短的子幀持續時間及低HARQ往返時間
26.2.6 先進接收機
26.2.7 層1和層2開銷
26.3 LTE容量評估
26.3.1 下行和上行鏈路頻譜效率
26.3.2 VoIP容量
26.4 LTE覆蓋和鏈路預算
26.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部分 LTE-Advanced
第27章 LTE-Advanced簡介
27.1 引言與系統需求
27.2 LTE-Advanced關鍵特性綜述
27.3 后向兼容
27.4 部署特征
27.5 LTE-Advanced的UE類型
參考文獻
第28章 載波聚合
28.1 引言
28.2 載波聚合協議
28.2.1 初始獲取、連接建立和CC管理
28.2.2 測量和移動性
28.2.3 用戶面協議
28.3 物理層方面
28.3.1 下行控制信令
28.3.2 上行控制信令
28.3.3 上行探測參考信號
28.3.4 上行定時提前
28.3.5 上行功率控制
28.3.6 上行多址方式增強
28.4 終端發射機和接收機
28.4.1 UE發射機
28.4.2 UE接收機
28.4.3 載波聚合場景的優先級
28.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9章 LTE-Advanced的多天線技術
29.1 下行參考信號
29.1.1 用于解調的下行參考信號
29.1.2 用于估計信道狀態信息的下行參考信號(CSI-RS)
29.2 上行參考信號
29.2.1 上行解調參考信號(DM-RS)
29.2.2 探測參考信號(SRS)
29.3 下行MIMO增強
29.3.1 下行8天線傳輸
29.3.2 增強的下行MU-MIMO
29.3.3 增強的CSI反饋
29.4 上行多天線傳輸
29.4.1 PUSCH的上行SU-MIMO
29.4.2 PUCCH的上行發射分集
29.5 協作多點傳輸和接收(CoMP)
29.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0章 中繼
30.1 引言
30.1.1 什么是中繼
30.1.2 中繼節點特性
30.1.3 中繼節點的協議功能
30.1.4 相關部署場景
30.2 中繼的理論分析
30.2.1 中繼策略和收益
30.2.2 雙工限制和資源分配
30.3 LTE-Advanced中的中繼
30.3.1 RN的類型
30.3.2 回程和接入資源共享
30.3.3 中繼架構
30.3.4 RN初始化和配置
30.3.5 回程鏈路上的隨機接入
30.3.6 回程鏈路上的無線鏈路失敗
30.3.7 RN安全
30.3.8 回程鏈路物理信道
30.3.9 回程鏈路調度
30.3.10 回程鏈路HARQ
30.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1章 LTE Release10的附加功能
31.1 引言
31.2 小區間干擾協調增強
31.2.1 LTE干擾管理
31.2.2 幾乎空白子幀(ABS)
31.2.3 時域ICIC的X2接口增強
31.2.4 時域ICIC場景下的UE測量
31.2.5 受限測量的RRC信令
31.2.6 ABS部署考慮
31.3 最小化路測
31.3.1 日志型MDT
31.3.2 即時型MDT
31.4 機器類型通信
參考文獻
第32章 LTE-Advanced性能和未來發展
32.1 LTE-Advanced性能
32.2 未來發展展望
參考文獻
縮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