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39.8 | ||
作者: | 陳書貞 等編著 | ||
出版: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
書號: | 9787111362326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日期: | 2012-01-01 | ||
版次: | 1 | 頁數: | 207 |
開本: | 16開 | 查看: | 0次 |

服務商城 | 客服電話 | 配送服務 | 優惠價 | 購買 |
![]() | 400-711-6699 | 滿29至69元,免運費! | ¥31.8 | ![]() |
本書適合從事LTE系統優化、測試、研發的相關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具有LTE基礎知識的高校學生進行閱讀和參考。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LTE基本性能要求
1.2 LTE與HSPA和HSPA+性能比較
1.2.1 數據峰值傳輸速率
1.2.2 時延
1.2.3 頻譜效率
1.3 LTE FDD與LTE TDD特性對比分析
1.3.1 TDD與FDD物理層特性差異
1.3.2 LTE FDD與 LTE TDD特性對比分析
第2章 調度
2.1 概述
2.2 MAC層調度功能
2.3 上下行邏輯信道調度機制
2.4 下行鏈路傳輸信道調度機制
2.5 下行鏈路物理資源調度機制
2.6 上行鏈路物理資源調度
2.6.1 上行鏈路調度概述
2.6.2 上行鏈路調度過程
2.6.3 上行鏈路調度信令流程
2.7 調度優先級
2.7.1 下行鏈路調度優先級
2.7.2 上行鏈路調度優先級
2.7.3 上下行鏈路調度優先級組合
第3章 功率控制與鏈路自適應
3.1 上行功率控制分類
3.2 PUSCH功率控制算法
3.2.1 上行閉環功率控制
3.2.2 上行開環功率控制
3.3 PUCCH的功率控制
3.4 SRS信道的功率控制
3.5 PRACH的功率控制
3.6 下行功率分配
3.6.1 PDCCH的功率分配
3.6.2 PDSCH的功率分配
第4章 上行跳頻
4.1 上下行RB資源映射
4.1.1 下行VRB到PRB的映射
4.1.2 上行VRB到PRB的映射
4.2 PUSCH跳頻
4.2.1 跳頻標識以及跳頻資源分配
4.2.2 PUSCH跳頻類型1資源分配方式
4.2.3 PUSCH跳頻類型2資源分配方式
4.2.4 PUSCH跳頻類型1和2比較
4.2.5 PUSCH跳頻類型1舉例(10MHz)
4.2.6 PUSCH跳頻類型2舉例(10MHz)
4.3 PUCCH跳頻
第5章 ICIC
5.1 LTE系統中的上下行干擾抑制技術
5.1.1 下行干擾抑制技術
5.1.1.1 小區間干擾隨機化
5.1.1.2 小區間干擾消除
5.1.1.3 小區間干擾協調/避免
5.1.2 上行干擾抑制技術
5.2 小區間干擾協調分類
5.3 LTE頻率復用方式
5.3.1 分數頻率復用
5.3.2 軟頻率復用
5.3.3 部分頻率復用
5.4 上下行干擾協調技術的實現
5.4.1 上行干擾協調
5.4.2 下行干擾協調
第6章 LTE中的VoIP
6.1 基本概念
6.1.1 概述
6.1.2 VoIP結構
6.1.3 VoIP AMR參數
6.2 VoIP無線特性
6.2.1 VoIP基本特性
6.2.2 不同網絡中VoIP特性比較
6.3 VoIP語音質量評估標準
6.3.1 VoIP語音質量影響因素
6.3.2 VoIP語音質量評估標準
6.4 VoIP調度策略
6.4.1 動態調度
6.4.2 持續性調度
6.4.3 半持續性調度
6.5 TTI綁定
6.5.1 TTI綁定技術
6.5.2 TDD模式下的TTI綁定
6.5.3 FDD模式下的TTI綁定
6.6 VoIP時延分析
第7章 MIMO
7.1 多天線技術及其分類
7.1.1 SISO
7.1.2 MISO
7.1.3 SIMO
7.1.4 MIMO
7.2 MIMO的不同種類
7.2.1 空間復用
7.2.2 空間分集
7.2.3 波束賦形
7.2.4 開環和閉環MIMO
7.3 LTE上行MIMO應用模式
7.3.1 上行分集接收
7.3.2 上行多用戶虛擬MIMO
7.4 LTE系統中的下行MIMO應用模式
7.4.1 MIMO中的基本概念
7.4.2 LTE下行MIMO的不同模式及分類
7.4.2.1 LTE下行MIMO模式
7.4.2.2 根據實現方式進行分類
7.4.2.3 根據信息反饋機制進行分類
7.4.3 LTE下行MIMO不同模式的特性
7.4.3.1 模式1:單天線端口
7.4.3.2 模式2:開環發射分集
7.4.3.3 模式3:開環空間復用
7.4.3.4 模式4:制環空間復用
7.4.3.5 模式5:多用戶MIMO
7.4.3.6 模式6:閉環發射分集(閉環秩為1的預編碼)
7.4.3.7 模式7:單流波束賦形(端口5)
7.4.3.8 模式8:雙流波束賦形天線技術
7.4.4 LTE下行MIMO模式對比分析
7.5 LTE中不同信道所采用的MIMO方案
7.6 不同MIMO模式的適用場景
7.7 MIMO性能分析
7.7.1 秩對容量和覆蓋的影響
7.7.2 天線數對性能的影響
7.7.3 天線配置的影響
7.7.4 上行MIMO性能
7.7.5 發射分集與SISO和SIMO比較
7.7.6 下行SU-MIMO性能
7.7.7 SU-MIMO與MU-MIMO性能比較
第8章 LTE無線網絡性能
8.1 LTE信道與業務容量分析
8.1.1 PDCCH容量
8.1.2 PUCCH容量
8.1.2.1 不同格式下的PUCCH容量
8.1.2.2 LTE FDD系統PUCCH的RB需求
8.1.3 VoIP業務容量
8.1.3.1 采用控制信道計算上行VoIP業務容量
8.1.3.2 采用資源塊計算上行VoIP業務容量
8.2 LTE性能分析
8.2.1 LTE性能衡量標準
8.2.2 LTE性能影響因素
8.2.3 LTE系統控制信道及其特性
8.2.3.1 LTE下行幀結構
8.2.3.2 LTE上行幀結構
8.2.3.3 同步信號
8.2.3.4 參考信號
8.2.3.5 物理廣播信道
8.2.3.6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
8.2.3.7 PDCCH
8.2.4 FDD開銷分析
8.2.4.1 保護帶寬開銷
8.2.4.2 CP開銷
8.2.4.3 下行鏈路開銷分析
8.2.4.4 上行鏈路開銷分析
8.2.5 TDD開銷分析
8.2.5.1 TDD幀結構
8.2.5.2 TDD開銷分析
8.2.6 LTE物理層理論峰值傳輸速率
8.2.6.1 采用帶寬資源進行計算
8.2.6.2 采用MCS和TBS計算吞吐量
8.3 LTE業務信道覆蓋分析
8.3.1 鏈路預算概述
8.3.2 接收靈敏度
8.3.3 上行鏈路預算
8.3.4 下行鏈路預算
8.4 FDD系統時延
8.4.1 LTE控制面時延
8.4.2 LTE用戶面時延
8.4.3 Ping時延分析
8.4.3.1 同步狀態下下行發起的Ping
8.4.3.2 睡眠狀態下下行發起的Ping
8.4.3.3 同步狀態下上行發起的Ping
8.4.3.4 睡眠狀態下上行發起的Ping
第9章 SON
9.1 SON概述
9.2 SON的主要功能
9.2.1 自動規劃
9.2.2 自動配置
9.2.3 自動優化
9.2.4 自愈
9.3 SON體系架構
9.3.1 集中式SON架構
9.3.2 分布式SON架構
9.3.3 局部式SON架構
9.3.4 混合式SON架構
9.3.5 多廠商環境下SON架構的選擇
9.4 SON的具體應用舉例
9.4.1 eNodeB初始配置自動化
9.4.2 自動鄰區關聯
9.4.2.1 LTE內部/頻率內部的ANR
9.4.2.2 RAT間/異頻ANR
9.4.2.3 LTE內部/同頻自動鄰區關聯功能
9.4.2.4 鄰區列表優化
9.4.3 物理小區號自動配置
第10章 LTE-A
10.1 LTE-A性能要求
10.2 LTE-A關鍵技術
10.2.1 載波和頻譜聚合
10.2.2 多點協作傳輸技術
10.2.3 中繼
10.2.4 MIMO增強技術
附錄傳輸塊大小
縮略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