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66 | ||
作者: | 區健昌 主編 | ||
出版: | 電子工業出版社 | ||
書號: | 9787121104183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日期: | 2010-03-01 | ||
版次: | 1 | 頁數: | 497 |
開本: | 16開 | 查看: | 0次 |
服務商城 | 客服電話 | 配送服務 | 優惠價 | 購買 |
400-711-6699 | 滿29至69元,免運費! | ¥46.2 |
本書闡述了電磁兼容學科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設計原理;元件、設備、系統內部和系統間的設計與控制技術,對電磁兼容工程中的屏蔽、濾波、接地、PCB板、布線和接續等抑制技術進行了詳盡分析和工程計算、舉例,靜電、雷電和電磁脈沖所涉及的電磁兼容防護理論、工程計算和實際舉例;電磁兼容測量原理、診斷和標準測試方法,各種測量儀器性能和各種軍民測量標準;電磁兼容性的故障診斷理論、監測技術與干擾識別、故障案例。本書的特色是電磁兼容學科涉及的面廣且深,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與科技發展相同步。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電子工程技術設計人員的參考書,也非常適宜作為電子工程技術培訓教材。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電子工程技術設計人員的參考書,也非常適宜作為電子工程技術培訓教材。
第1章 緒論
1.1 電磁兼容發展簡史
1.2 電磁兼容的主要國際組織和機構
1.3 電磁兼容學科和研究對象
1.3.1 電磁脈沖與電磁環境效應
1.3.2 雷電(Lightning)
1.3.3 強電磁脈沖(EMP)
1.3.4 靜電放電(ESD)
1.3.5 開關操作
1.3.6 對電氣、電子設備或元器件造成的危害
1.3.7 研究所涉及的領域
1.4 EMC的研究方法
1.4.1 EMC設計方法的演變
1.4.2 EMI的預測和分析
1.4.3 EMC沒計的有效性
1.4.4 EMI的控制技術
1.4.5 EMC的儀器與測量技術
第2章 電子設備電磁兼容設計原理
2.1 電子設備電磁兼容設計的內容及采用的方法
2.1.1 21世紀的電子信息設備的電磁兼容
2.1.2 保證設備級的電磁兼容性
2.1.3 保證綜合系統和系統級的電磁兼容性
2.1.4 保證業務級的電磁兼容性
2.2 常見的電磁干擾源及特性
2.2.1 自然界存在的電磁干擾源
2.2.2 人為的電磁干擾源
2.2.3 干擾源的頻譜評估
2.3 電磁干擾作用途徑及分析方法
2.3.1 輻射干擾
2.3.2 傳導干擾
2.4 保證電磁兼容性的方法
2.4.1 在不同等級上保證電磁兼容性的方法
2.4.2 減小導線之間的耦合
2.4.3 接地
2.4.4 屏蔽與濾波
第3章 電子電氣系統電磁兼容性分析和設計
3.1 系統電磁兼容性概述
3.1.1 電磁兼容性設計的依據
3.1.2 電磁兼容性設計的主要原則
3.1.3 電磁兼容性問題的處理和設計方法
3.1.4 系統設計的任務
3.2 譜域分析和系統間電磁兼容性
3.2.1 發射機功率譜函數數學模型
3.2.2 接收機響應譜函數數學模型
3.2.3 天線增益函數數學模型
3.2.4 饋線損耗
3.3 環境電磁場及安全界限值
3.3.1 接收系統的環境電磁場
3.3.2 發射系統的環境電磁場
3.3.3 電磁波安全界限值
3.4 頻譜控制和尖峰脈沖控制
3.4.1 頻譜分析與控制
3.4.2 尖峰脈沖控制
3.5 電源的電磁兼容性要求
3.5.1 系統對電源干擾的限制性要求
3.5.2 一次電源系統特性要求
3.6 系統內不可控噪聲電平
3.6.1 系統地線干擾指標和分配方法
3.6.2 系統地線干擾噪聲的測量
3.7 電磁干擾隔離度和布局
3.7.1 發射機與接收機的隔離度
3.7.2 接收機通道隔離度
3.7.3 系統內其他設備之間的隔離度
3.7.4 裝備和電子設備的布局
3.8 接地、布線、屏蔽總體方案
3.9 電子、電氣系統的防霄措施
3.9.1 避雷針結構
3.9.2 避雷針引下線和接地
3.9.3 對感應雷的防護
第4章 電子設備電磁屏蔽的設計
4.1 概述
4.2 電場屏蔽
4.2.1 靜電屏蔽
4.2.2 交變電場屏蔽
4.3 磁場屏蔽
4.3.1 靜磁屏蔽
4.3.2 低頻磁場屏蔽
4.4 電磁屏蔽
4.4.1 電磁輻射干擾源
4.4.2 屏蔽效能的計算
……
第5章 EMI電源濾波器的防護設計
第6章 電子電氣設備接地設計
第7章 電于電氣設備的布線和接續設計
第8章 高速印制電路板的電磁兼容設計
第9章 靜電、靜電測量和靜電防護
第10章 雷電及電磁脈沖的防護技術
第11章 電磁兼容性測量及測量標準
第12章 電磁兼容性故障診斷
附錄
參考文獻
1.1 電磁兼容發展簡史
1.2 電磁兼容的主要國際組織和機構
1.3 電磁兼容學科和研究對象
1.3.1 電磁脈沖與電磁環境效應
1.3.2 雷電(Lightning)
1.3.3 強電磁脈沖(EMP)
1.3.4 靜電放電(ESD)
1.3.5 開關操作
1.3.6 對電氣、電子設備或元器件造成的危害
1.3.7 研究所涉及的領域
1.4 EMC的研究方法
1.4.1 EMC設計方法的演變
1.4.2 EMI的預測和分析
1.4.3 EMC沒計的有效性
1.4.4 EMI的控制技術
1.4.5 EMC的儀器與測量技術
第2章 電子設備電磁兼容設計原理
2.1 電子設備電磁兼容設計的內容及采用的方法
2.1.1 21世紀的電子信息設備的電磁兼容
2.1.2 保證設備級的電磁兼容性
2.1.3 保證綜合系統和系統級的電磁兼容性
2.1.4 保證業務級的電磁兼容性
2.2 常見的電磁干擾源及特性
2.2.1 自然界存在的電磁干擾源
2.2.2 人為的電磁干擾源
2.2.3 干擾源的頻譜評估
2.3 電磁干擾作用途徑及分析方法
2.3.1 輻射干擾
2.3.2 傳導干擾
2.4 保證電磁兼容性的方法
2.4.1 在不同等級上保證電磁兼容性的方法
2.4.2 減小導線之間的耦合
2.4.3 接地
2.4.4 屏蔽與濾波
第3章 電子電氣系統電磁兼容性分析和設計
3.1 系統電磁兼容性概述
3.1.1 電磁兼容性設計的依據
3.1.2 電磁兼容性設計的主要原則
3.1.3 電磁兼容性問題的處理和設計方法
3.1.4 系統設計的任務
3.2 譜域分析和系統間電磁兼容性
3.2.1 發射機功率譜函數數學模型
3.2.2 接收機響應譜函數數學模型
3.2.3 天線增益函數數學模型
3.2.4 饋線損耗
3.3 環境電磁場及安全界限值
3.3.1 接收系統的環境電磁場
3.3.2 發射系統的環境電磁場
3.3.3 電磁波安全界限值
3.4 頻譜控制和尖峰脈沖控制
3.4.1 頻譜分析與控制
3.4.2 尖峰脈沖控制
3.5 電源的電磁兼容性要求
3.5.1 系統對電源干擾的限制性要求
3.5.2 一次電源系統特性要求
3.6 系統內不可控噪聲電平
3.6.1 系統地線干擾指標和分配方法
3.6.2 系統地線干擾噪聲的測量
3.7 電磁干擾隔離度和布局
3.7.1 發射機與接收機的隔離度
3.7.2 接收機通道隔離度
3.7.3 系統內其他設備之間的隔離度
3.7.4 裝備和電子設備的布局
3.8 接地、布線、屏蔽總體方案
3.9 電子、電氣系統的防霄措施
3.9.1 避雷針結構
3.9.2 避雷針引下線和接地
3.9.3 對感應雷的防護
第4章 電子設備電磁屏蔽的設計
4.1 概述
4.2 電場屏蔽
4.2.1 靜電屏蔽
4.2.2 交變電場屏蔽
4.3 磁場屏蔽
4.3.1 靜磁屏蔽
4.3.2 低頻磁場屏蔽
4.4 電磁屏蔽
4.4.1 電磁輻射干擾源
4.4.2 屏蔽效能的計算
……
第5章 EMI電源濾波器的防護設計
第6章 電子電氣設備接地設計
第7章 電于電氣設備的布線和接續設計
第8章 高速印制電路板的電磁兼容設計
第9章 靜電、靜電測量和靜電防護
第10章 雷電及電磁脈沖的防護技術
第11章 電磁兼容性測量及測量標準
第12章 電磁兼容性故障診斷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