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者 序
近年來,自動識別技術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跨學科的專業技術。它與任何傳統學科都不同,是將諸多專業領域的技術綜合到一起的,包括射頻技術、 電磁兼容、 半導體技術、 數據保護、 密碼學、 通信技術、 制造技術和其他應用技術等。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制造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射頻識別(RFID)技術在諸如貨物采購與分配、 商業貿易、 生產制造、 防盜技術、 識別技術和醫學應用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此外,射頻智能卡在國內已廣泛應用于公交、 地鐵等公共事業的收費系統; 同時,具有接觸通信和射頻通信功能的雙界面CPU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自動識別技術和應用發展迅猛,但比較全面的專業書籍目前還較少,難以滿足廣大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了解和學習自動識別技術的需要。
在本書的翻譯工作中,馬愛文負責翻譯第1章至第4章,宋起柱負責翻譯第5章,王俊峰負責翻譯第6章和第7章,彭瀟負責翻譯第8章至第10章,任遷兵負責翻譯前言和第11章至第15章,并由馬愛文和任遷兵進行了全書審校。本書譯自德文版,為忠實于原文,文中涉及參考文獻時原樣列出(其中只有部分文獻有英文版)。
由于本書內容專業技術性較強,涉及專業領域較廣,如有錯漏之處,衷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前 言
雖然在相關文獻中已發表了大量有關RFID的論文資料,但在需要時將這些“分散”的信息收集在一起,是一件相當費時費力的事情,每次為再版而收集新的技術資料時,筆者對此深有體會。因此,本書也算是填補了關于RFID系統參考文獻的一個空白。本書業已翻譯成7種語言有關本書德文版及其他語種翻譯版的信息請參閱本書主頁http://RFIDhandbuch.com。目前,本書已出版下列語言的版本: 德語、 英語、 日語、 簡體中文、 韓語、 俄語和繁體中文(中國臺灣版)。并出版發行,有力地證明了行業內對該專業基礎技術文獻資料有大量需求。
盡管近期對2000年以來出現的過分夸大RFID技術的現象有所降溫,但RFID技術仍在飛速發展,以至于像本書這樣全面的基礎資料也難以動態反映最新出現的新產品、 新標準和新規范。由于RFID技術的不斷發展,因此很難對其實際應用領域做出精準的判斷,因為我們幾乎每周都可以在媒體上看到有關RFID技術的新的應用領域。由于采用NFC技術制作的終端設備可以在數據載體(應答器)和讀寫器的功能之間隨意切換,因此近期媒體報道的有關將NFC技術應用于移動電話的新型接口在行業內引起了極大重視。在此,對工業界為本書提供的有關新技術的建議和意見表示衷心的感謝。我相信,本書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原理仍為該領域最新發展的基礎知識。
由于RFID系統越來越成為一門多學科的復雜技術并快速發展著,作為個體作者,很難單獨編寫具有一定深度的文獻資料。為了在一本書中盡量全面地闡述RFID技術,在本書的第六版中首次納入了其他作者編寫的章節,并在今后再版時將繼續采用這種合作方式。在此,對Michael E. Wernle先生、 Michael Gebhart先生、 Josef PreishuberPflüegl先生和Peter Raggam先生同意將其作品收入本書深感榮幸。
Klaus Finkenzeller2012年春于慕尼黑
查看書目及購買本書:http://www.letsgo8.com.cn/book/rfid/2015/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