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宏觀經濟動蕩和激烈的同業競爭形勢下,中興業務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資料照片) 張小禹 攝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長期以來被看作是經濟體系中最有彈性的電信業,也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了金融風暴帶來的寒意。
2008年,全球通訊設備巨頭紛紛喊“冷”,但是,中國深圳的華為和中興兩家企業,卻不約而同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
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的滔天濁浪,華為、中興何以從容不迫,逆流而上?當全世界同行業績紛紛下滑,華為、中興何以一枝獨秀,穩定增長?
答案看上去似乎簡單:一是以市場需求為指向,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打造自主品牌;二是高度重視技術研發,投入巨額資金,集結高端人才,潛心專注于核心技術。
正是憑借上述兩點,華為和中興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風暴中非但屹立不倒,還保持著穩定增長,不僅繼續書寫著業界傳奇,更是當之無愧地成為數十萬深圳本土企業的標桿與樣本。
營收逆勢飛揚
2008年,全球通訊設備巨頭紛紛遭遇滑坡:思科、諾基亞西門子、德州儀器、三星、NEC等廠商均不同程度地調低了自己的業績預期,北電更是申請破產保護。但在這時,中國的電信建設高潮卻成為屈指可數的亮點之一。作為我國通信設備制造領域的重點企業,華為和中興備受關注。
華為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華為取得了逾200億美元的合同銷售額,其中海外銷售占比達75%。與此同時,華為2008年全年納稅總額高達120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共向國家繳納各項稅款累計達到525億元人民幣。自2004年至2008年,華為合同銷售額從56億美元快速上升至200多億美元,海外銷售占比從43%上升至75%,年均增速高于40%。在國外,華為歐洲市場合同銷售額與2007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2%、北美增長了58%,其他地區也保持了穩定快速增長。目前,華為公司的主流產品已規模進入美國、日本和歐洲,新興市場份額穩步提高。
在全球宏觀經濟動蕩和激烈的同業競爭形勢下,中興業務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2008年1至9月,中興實現營業收入303.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34%;實現利潤8.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31%。其國際化戰略穩步推進,2008年上半年國際市場實現營業收入126.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8.93%,占營業收入比重的64.21%,較上年同期增長11.93個百分點,國際化戰略成果漸漸顯現。亞太、中東、非洲等重點市場業務持續增長,發達國家規模不斷增長。
巨資投入研發
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本土設備商在崛起,一度在中國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國外設備巨頭則日漸式微。北電、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由于整體實力的下滑,老設備被大量替代。然而,在多年以前,通信領域一直被稱為“富人的俱樂部”,是歐美跨國企業的領地。對于中國的通信企業來說,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華為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寬大的廠房,而是擁有一系列完全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華為一位高層這樣說,華為之所以能夠加入競爭行列,關鍵在于很早就確立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知識產權戰略和工作制度,巨資投入研發領域,建立起一支龐大的研發隊伍,并通過高效的技術研發,使華為獲得大量核心技術和多項國內、國際專利。
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基礎技術的研究能力,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是專利與標準的基礎。在研發方面,華為堅持以不少于銷售收入10%的費用和43%的員工投入研究開發,并將研發投入的10%用于前沿技術、核心技術以及基礎技術的研究。截至2008年12月底,華為累計申請專利35773件。到目前為止,華為已連續6年蟬聯中國企業專利申請數量第一;并且所申請的專利絕大部分為發明專利,連續3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第一。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09年1月27日公布的數據,華為2008年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數達到1737件,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國際專利申請公司。
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具備和跨國通信巨頭比拼的資格,否則只能受制于人,不可能有獨立、持續的發展。而要掌握核心技術,關鍵在于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高水平的研發團隊,這正是中興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的一個基本條件。
即使是在金融風暴波及全球的2008年,中興的校園招聘實際完成簽約數仍然相比上年增長30%,其中研發技術類崗位占簽約的90%以上。目前,中興研發規模已達2萬余人,與愛立信相當。當通信設備巨頭北電準備申請破產保護,摩托羅拉、諾西、愛立信、阿朗等紛紛裁員的情況下,中興此次招募意味著其研發實力的大大增加。正是在這樣一支隊伍的推動下,中興在3G、NGN、數字集群、核心路由器、寬帶數據、光傳輸等技術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技術與市場的結合能力以及應用方面,中興甚至已經超越了部分歐美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