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
載人航天令人矚目
在載人航天領域,最令國人關注的是我國將發射“神舟”九號、十號載人飛船,從而掌握手動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并讓包括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在內的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實踐證明,用手動控制進行空間交會對接成功率高,但勞動強度很大,此外還受空間環境條件(如光照)的嚴格限制;用自動控制來完成空間交會對接比較簡便,不需考慮人員的安全和救生問題,但設備復雜,可靠性存疑。所以,從目前來看,采用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相結合的方式是最佳方案,這樣能提高交會對接的靈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然而,進行我國首次手動空間交會對接對航天員的技術、心理等都是巨大的考驗,航天員要操縱手柄控制飛船的前進速度和姿態,使儀表上飛船的十字刻度線對準目標飛行器的十字靶標和靶標地盤中心;當三者重合,在對接機構接觸后,儀表上發出對接捕獲信號,才標志對接成功。屆時會上演驚心動魄的太空大片。
美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將陸續試射私營公司的“龍”飛船并首次試射“天鵝座”貨運飛船,這對國際空間站未來的天地往返運輸具有重要作用,對航天商業化運營前景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另一項搶眼的載人航天活動是英國維珍銀河公司將用“太空船-2”飛行器開展亞軌道太空旅游,此舉將在全球掀起太空旅游的新熱潮。由于只需花20萬美元就可以到太空邊緣欣賞地球美景和享受失重的特殊感覺,所以,現已有幾百人報名。據悉,我國也有幾人報名。美國和俄羅斯還在積極打造太空旅館。
2012年俄羅斯將繼續用“聯盟”載人飛船和“進步”貨運飛船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員和貨物的運送,但愿別像2011年出現發射事故,否則國際空間站有可能唱“空城計”。
空間探測美國獨秀
在空間探測領域,美國將發射“月球大氣粉塵環境”(LADEE)探測器,收集月球表面的各種數據,并分析附近環境對月球塵埃產生何種影響。
美國“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在2011年進入灶神星小行星軌道,成為首個對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進行探測的空間探測器。它在2012年將繼續對這顆巨型巖質小行星進行探測,測繪灶神星表面,研究其成分,并探究其地質史。2012年7月,“黎明”號將離開灶神星,飛往曾為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后被升格為矮行星的谷神星,并將于2015年2月抵達,對其進行軌道探測,從而成為首個先后飛往兩個天體并繞其做軌道飛行的探測器,也將是首個矮行星探測器。美國擬于2025年前派人前往一顆小行星,而“黎明”探測器將為此帶來關鍵數據。美國還準備在2016年把一個取樣回送探測器發往一顆近地小行星,并于2023年將樣品送回地球。
影響最大的是價值25億美元的新一代核動力火星車“好奇”號在2012年8月能否用“空中起重機”這一全新方式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從1960年起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射了43個探測器,其中22次失敗,因此,火星也被稱為“航天器墳墓”。 “好奇”號首次采用“空中起重機”方式著陸風險很大,但如果成功,將為后續的機器人火星探測等任務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還將為未來的載人火星探測打下基礎。
人造衛星競相爭輝
我國將在2012年繼續發射“北斗”導航衛星,建成包括10多顆衛星的區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我國導航衛星工程的第2步任務。
2012年,我國擬發射“環境-1C”小型雷達衛星,它與“環境-1A、1B”組成小型光學衛星成我國第1代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1C”是我國首顆民用雷達衛星,使用可折疊式網狀拋物面天線,天線將在衛星入軌后展開。其星載雷達具有條帶和掃描兩種工作模式,單視模式空間分辨率可到5米,4視模式空間分辨率為20米,提供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以多視模式為主。
另外,我國首顆民用測繪衛星——“資源-3”衛星也將在2012年入軌。該衛星采用經適應性改進的“資源-2”衛星平臺,配置4臺相機:1臺地面分辨率優于2.5米的正視全色TDI CCD相機,2臺地面分辨率優于4米的前視、后視全色TDI CCD相機,1臺地面分辨率優于10米的正視多光譜相機。衛星具有測擺功能,可對地球南北緯84度以內的地區實現無縫影像覆蓋,每59天實現對我國領土的一次影像覆蓋,在特殊情況下,能夠在5天之內對同一地點進行重訪拍攝。其影像分辨率及測圖精度為國內第一。“資源-3”衛星集測繪和資源調查功能于一體,主要用于生產中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產品,以及 1∶2.5萬等更大比例尺地圖的修測和更新,開展國土資源調查與監測,為防災減災、農林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與建設、交通和國防建設等領域提供有效的服務。
2012年,美國將加速軍用衛星的更新換代,不僅要發射第3顆GPS-2F新型導航衛星、第2顆、第3顆“先進極高頻”受保護型軍用通信衛星,第4顆“寬帶全球衛星通信” 寬帶型軍用通信衛星,還要發射首顆“移動用戶目標系統”窄帶型軍用通信衛星。“移動用戶目標系統”是美國新一代窄帶戰術衛星通信系統,以替換“特高頻后繼星”, 前者比后者信息傳輸能力提高10倍,容量提高15倍,主要為海軍服務。
美國還將發射輻射帶風暴孿生探測器,探測太陽活動,用于深入了解太陽活動高峰期的特性。
歐洲將發射第2批“伽利略-在軌驗證”等導航衛星,積極建造“伽利略”導航衛星星座。歐洲首枚“織女星”火箭將在2012年升空,該火箭用于發射小型衛星。
日本將把“雷達-4”雷達成像偵察衛星送入軌道,從而建成由2顆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和2顆雷達成像偵察衛星組成的全球情報處理系統,以保證在任何條件下每天可以對地球上任何地點至少偵察1次。
韓國首顆雷達成像衛星——“韓國多用途衛星-5”將入軌,并將第3次試射“羅老-1”火箭。
印度也將發射首顆國產雷達衛星,一旦這顆衛星成功發射,將大幅提升印度對地觀測能力,成為印度航天能力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衛星裝有1臺C頻段合成孔徑雷達,由于衛星采用了多種掃描模式和C頻段多極化系統設計,因此可以提供2~50米的空間分辨率,以及30~240千米不同刈幅寬度的影像產品。印度還將發射第2枚國產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該火箭對印度極為重要,但首次發射時失敗。
俄羅斯在2011年多次發射失敗,但商業發射都獲成功,所以在2012年其商業發射會一如既往。
未來前景更廣闊
綜上所述,美國在航天各個領域均居領先地位,而且十分重視保持技術的先進性,每年的投入也是最大的,以便一直能在世界航天界獨占鰲頭。美國將在2025年載人探測小行星,2035年載人探測火星,但經常受到經費和政府更迭的影響,所以能否實現尚不可知。美國目前最大的軟肋是航天飛機退役后出現了天地往返運輸器的“斷檔”,即在2015年以前只能依賴俄羅斯“聯盟”飛船把航天員送往國際空間站,所以美國近幾年的當務之急是造出新一代載人飛船。美國政府現在很重視扶植私營航天公司,以便使載人航天也實現商業化。
俄羅斯航天發射次數多年居世界第一,以獲取最大的商業利益,但2011年多次出現發射失敗對俄羅斯航天是個沉重打擊,對2012年的發射計劃會產生巨大影響,有可能降低發射密度。創新不足也使俄羅斯后勁很小,光吃老本是不行的。俄羅斯已表示,今后將把重點由發展載人航天轉移到發展人造地球衛星方面來,已獲取更多的實惠。
我國航天活動目前不僅已進入密集發射期,而且把穩步發展與跨越式前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斷推出新型航天器。未來幾年的重點是研制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發射月球車和取樣返回探測器,建立“北斗”全球衛星導航星座,發射“長征五號”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等。
歐洲正在研制可以攜帶物品返回地面的新型貨運飛船以及世界第1架可以水平起降的空天飛機“云霄塔”,后者如能成功,將大大降低載人航天的成本,創造新的奇跡。歐洲還在積極建立軍民兩用的遙感衛星星座和“伽利略”導航衛星星座,研制電子偵察和導彈預警衛星,在軍事航天和民用方面進一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增加多方面效益。
日本也在研制可以攜帶物品返回地面的新型貨運飛船,并擬建立“準天頂”導航衛星星座,獨立研制通信衛星。印度雄心勃勃,想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在亞洲航天界稱霸,準備發射自己的軍用通信衛星、成像偵察衛星、導航衛星、火星探測器和載人飛船等,但無奈受限于運載火箭技術,對其航天發展速度產生較大影響。韓國也存在類似問題。以色列的優勢在于研制各類小型遙感和通信衛星。它將打造第3代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和新的雷達成像偵察衛星以及軍民兩用遙感衛星。太空旅游正成為新熱點,從2012年起將開展比較便宜的亞軌道太空旅游,美國和俄羅斯還在積極建造太空旅館。
總之,當今世界航天技術正在蓬勃發展,其中發展先進技術、重視太空經濟、合作競爭并存正成為當今航天領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