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2012年10月23日在北京通過了國家驗收。子午工程的建成將大幅提高中國空間天氣預報能力和服務水平,為中國空間活動的安全提供保障。
子午工程于2008年1月開工,是中國在空間天氣和空間環境領域建設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由中科院牽頭,教育部、工信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7部委12家單位共同建設。子午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30公里以上直到幾百公里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的空間環境參數。
由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子午工程國家驗收委員會認為,該工程是目前國際上監測空間范圍最廣、地域跨度最大、監測空間環境物理參數最多、綜合性最強的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網。它在多方面實現了創新和突破,包括建成了中國第一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非相干散射雷達;在國內首次研制和部署了國際先進的可掃描的甚高頻相干散射雷達、具有大氣高—中—低層風場全天時全天候監測能力的中間層—平流層—對流層(MST)雷達以及10到110公里全高程大氣監測的激光雷達;建設并具備了發射200公里以上探空火箭的技術和保障能力。
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總經理、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認為,子午工程的建成,將大幅提高中國空間天氣預報能力和服務水平,有力支撐中國空間科學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提升中國空間活動能力,保障中國空間活動的安全。該工程遵循“邊建設、邊運行、邊產出”的原則,已為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等國家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提供了一系列的空間環境預報、警報和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