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信息化時代,無線電波的觸角已經伸至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和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管好用好電磁頻譜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對一個國家及其軍隊來說,有著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的重大意義。
情人節前一天,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2月14日是什么日子?
在時下的中國,面對這個問題,許多人“不走腦子”都能說出答案:情人節。
是的,這個節日在中國已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就在今年剛剛過去的這個日子——適逢農歷大年初五,各地“情侶經濟”火爆上演。大年初七,記者利用在鄭州轉車的空隙去拜訪當地一位朋友,見他家的電視柜上擺著兩束鮮花。朋友笑著說:“這是情人節禮物,一束是俺送給妻子的,一束是俺爸送給俺媽的。” 而據新華社的報道,大年初五這天廈門鼓浪嶼景區因為情侶、夫妻游激增,接待游客同比增長了66.9%。
那么,此前一天——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估計對此能做出回答的人不多。
這一天是“世界無線電日”(World Radio Day)。
公眾對此不熟悉不足為怪,因為這個特殊的紀念日設立僅僅兩年。2011年11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6屆大會決定把每年的2月13日,即聯合國電臺1946年成立日指定為“世界無線電日”,旨在宣傳無線電作為通信載體,在促進教育發展、信息傳播以及自然災害中重大信息發布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今年這個紀念日到來之際,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視頻致辭說,“自100多年前無線電問世以來,人們的想象力被它激活,變革的大門被它打開,無線電成為傳達救生信息的渠道,提供娛樂、教育和傳播言論并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事實上,無線電的觸角,已經伸至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特別是在信息化加速推進的當今時代,其在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方面發揮的強大而特殊的作用,無以比擬,不可替代。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95%的人口都在接收使用到無線電信號。在我國,國際電聯定義的42種無線電業務廣泛應用于廣電、通信、鐵路、交通、航空、航天、氣象、漁業、科學研究、搶險救災、新聞媒體等行業,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基于此,大家應該記住:情人節的前一天,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看不見摸不著,這里卻暗藏重重“玄機”
無線電,完整的說法應是“無線電磁波”。它和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電磁波,按波長或者頻率排列起來所形成的譜系,被稱作電磁頻譜。而這些電磁波所構成的物理空間,即為電磁空間。
在電磁空間,除了可見光,我們凡胎肉眼對其他電磁波的活動無從覓及。雖然看不見摸不著,這里卻暗藏著重重“玄機”。
舉個例子,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使用了超過10萬件的無線電設備,在計時記分、指揮調度、安全保衛、新聞宣傳等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但是,要確保這么多無線電設備正常運轉并非易事,因為在這樣一個復雜電磁環境中,極易產生電磁干擾。
工業和信息化部無線電管理局局長謝飛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講到這樣一個險情:某場重要比賽開賽在即,計分系統突然失靈。在崗執勤的技術人員迅速啟動專業設備,監測到干擾源來自比賽場館外的一輛餐飲保障車。原來,該車為了保持餐品溫度,加裝了一個巨大的微波加熱爐,其產生的電磁波正好與場館內的計分系統同頻,形成了電磁干擾。幸虧排除及時,否則將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在國防安全領域,電磁干擾造成的危害,遠要比使一套賽事積分系統失靈嚴重。
1967年7月,美軍“福萊斯特”號航母的艦載F-4“幽靈”式戰機,受該艦雷達波束照射干擾,飛機上懸掛的空地火箭彈被意外點火發射,擊中艦上1架A-4“天鷹”式攻擊機的副油箱,導致一系列爆炸,最終造成134人喪生、64人重傷、27架飛機損毀的后果。
如此慘烈的“非戰斗減員”,罪魁禍首竟是一束電磁波!
這場慘劇雖然發生在上個世紀,發生在美國人的航母上,卻給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余音迄今未絕于耳——在建設信息化軍隊的征途中,誰不關注電磁空間的安危,莫說克敵制勝,恐怕先要遭遇“自擺烏龍”的囧事。
資源無限亦有限,有序使用才能避免“撞車”
電磁頻譜中,無線電頻譜的使用與國家和軍隊的各項活動最為密切。
就像土地、礦產、河流、森林一樣,無線電頻譜也是一種自然資源,且是一種特殊而稀缺的戰略資源。2007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五十條規定:“無線電頻譜資源屬于國家所有”。謝飛波介紹說:“這一條款雖然言辭簡短,蘊意卻相當深刻,而且當時一經提出,即被方方面面所接受,反映了社會各界在此問題上的認識高度一致。”
既是資源,便可開發利用。
從理論上講,電磁頻譜資源是無限的,因為電磁波充滿整個宇宙空間。但是,且慢——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電波傳播特性的制約,人類目前能夠利用的無線電頻譜資源局限在一定的頻率范圍內。
另一方面,與礦產、石油等自然資源不同,電磁頻譜可以反復利用、永不耗竭。但是,因為具有空間域、時間域、頻率域的特性,且易受外界因素干擾,電磁頻譜的使用同樣不可肆意而為。
隨著我國無線電技術應用的迅猛發展,無線電頻譜資源緊張的狀況日益突出。國家無線電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初,我國已辦理電臺執照的無線電臺站288.88萬個。各種無線電技術和業務的廣泛應用,使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各領域對頻譜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對頻譜資源提出新的需求。此外,隨著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國防建設的用頻需求也在快速增長。
如同車輛在馬路上行駛、飛機在航路上飛行一樣,各種無線電業務要在不同的頻率上“各行其道”,自然離不開一定的管控,否則難免“撞車”。國家和軍隊對無線電頻譜資源進行管控,好比劃分“車道”、設置“紅綠燈”,目的就是為了有序而合理地使用這一資源,使之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時時在處處有,現代化武器裝備皆“觸電”
電磁頻譜的戰略性價值,日漸凸顯。管好用好這一資源,對一個國家意味著發展效益,對一支軍隊則意味著戰斗力的提升。
“信息化時代,除了刺刀,軍隊的武器裝備沒有一樣將不使用電磁波。”全軍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主任孫國健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
此言不虛。在軍事領域,電磁波已經成為戰場信息獲取、傳遞、使用以及對抗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載體。目前,軍事電子技術所利用的頻譜,已滲透和廣泛運用于各級指揮系統和各種武器系統中,坦克、飛機、艦艇、導彈等武器裝備所需的通信、導航、預警、制導等功能,無一離得開電磁頻譜。更進一步說,電磁頻譜是信息化武器裝備系統的共同特征,只有它才能把陸、海、空、天聯為一體。
一言以蔽之,電磁頻譜的大量使用,使戰爭形態、戰爭疆域發生了巨大變化。
進入新世紀,隨著武器裝備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我軍深刻認識到加強電磁頻譜管控的重要性。2005年夏,“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在膠東半島舉行之際,為防止中俄兩軍使用的眾多武器裝備用頻與民用設施用頻發生沖突,軍地頻管部門積極協同,對演習地域大到廣播電臺、通信機站,小到建筑工地對講機、出租車公司呼叫系統等用頻活動實施周密管制,排查各類干擾隱患,確保了演習活動的順利進行。
此次演習,是新時期軍地頻管工作走向融合的肇端。之后,我軍每逢舉行重大軍演活動,軍地攜手“凈化”電磁空間幾成常態。
電磁頻譜軍民通用的屬性,使得該領域具備實施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先天“基因”。2010年初,軍委、總部做出在無線電管理行業組建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部隊的重大決策,全軍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應運而生。按照軍地雙重領導的原則,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局長謝飛波兼任這支新型預備役部隊的首任第一政委。
記者采訪得知,我國無線電管理行業目前已建成覆蓋全國的無線電監測網絡,擁有一流的人才、技術和裝備。在該行業成建制組建預備役頻管部隊,無疑有助于軍地挖掘資源,凝聚力量,以便更有效地駕馭電磁空間那有影而無形的“玄機”,既避其禍,更得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