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移動運營商布局NFC支付 機卡合一消費模式有待檢驗
近年來,隨著智能終端種類的不斷豐富,手機作為出門攜帶的必需品逐漸開始承擔通信以外更多的角色,比如手機錢包、移動鑰匙等,而這種需求也使得一系列的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屬NFC的市場前景最為業界看好。
業內專家曾預測表示,截至2015年,全球將有超過10億個具備NFC功能的芯片組進入市場。同時,持類似觀點的還有Juniper Research,該機構也表示,全球NFC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在2014年達到500億美元。
銀運合作搶灘移動支付市場
移動支付分為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兩種模式,目前遠程支付的發展相對較成熟,移動電子商務成交量、移動支付金額都在不斷增長。近場支付仍然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但近場支付中的NFC支付卻早已成為移動支付領域中的熱點。
從技術層面上講,近場通信(簡稱NFC)是一種非接觸式識別和互聯技術,可以在移動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和智能控件工具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NFC支付則是通過傳感器近距離傳送身份信息,代替密碼等加密方式來實現支付。
自2011年起,擁有眾多移動用戶的移動運營商紛紛布局NFC支付,全面爭奪NFC支付市場。
中國聯通2011年11月發布了首款NFC手機,到2012年,又與招商銀行在上海推出的“聯通招行手機錢包”近場支付產品,被認為拉開了NFC手機近場支付大規模商用的大幕。2012年也被業內公認為NFC手機支付的啟動年。
而根據中國移動2012年發布的NFC部署計劃稱,中國移動將在2013年2月在12個省份推出NFC服務。據悉,中國移動已同中國銀聯結成NFC服務合作伙伴,將采用后者的非接觸技術。雙方計劃在50個城市建立100個示范點,而中國銀聯還有在銷售終端上支持NFC的宏大計劃。到那時,開通服務的用戶就可以帶上自己的手機在貼有“閃付”標志的銀聯終端上直接刷手機消費。
早在2012年6月,中國移動就與中國銀聯在上海正式簽署移動支付業務合作協議,結成NFC服務合作伙伴,中國移動將采用后者的非接觸技術,雙方約定在產品開發、技術標準、平臺互通及移動支付的推廣上開展合作,并計劃在50個城市建立100個示范點。
作為三大運營商之一的中國電信也沒有缺席NFC支付,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在2012年舉辦的CDMA終端產業年會上透露,2013年,中國電信將規模投放NFC-SWP卡,并啟動終端定制,推動與金融行業合作,推出電子錢包。
NFC讓支付更簡單
近來,移動支付在國內發展迅速,設備商、移動運營商、銀行都從自身角度出發,希望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更多的優勢。
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現有的二維碼等移動支付方式操作方式繁瑣,用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下載應用、等待該應用加載、再用它進行掃描。而使用裝有NFC卡的手機只需在終端前一揮即可完成付費,便捷性會吸引許多移動支付用戶使用NFC支付的方式消費。單純從技術特性來看,NFC有被動、主動、點對點三種工作模式,與其他兩種技術相比,其應用范圍更加廣泛。近年NFC讓支付更簡單來,NFC還獲得了越來越多來自芯片制造商、手機廠商、運營商的支持,在近場移動支付技術中的優勢愈加明顯。
截至目前,NFC問世已10年,在技術上已經足夠成熟。它的使用距離的最大范圍大約是20cm,典型的使用距離是4cm-5cm,可以保證安全性。同時,NFC支付消除了憑證卡被復制的風險,而且還可在必要時臨時分發憑證卡,若丟失或被盜也可取消憑證卡。
支付模式尚待市場檢驗
運營商之所以做移動支付業務,主要目的是拉動流量和增加用戶黏度,從這個角度講,在NFC各種模式中支付卡和通訊卡相結合的模式最容易被運營商接受,運營商可以借助銀行POS機在商戶中的普及達到快速擴張。而據中國銀聯統計,2013年元旦期間,通過"閃付"實現的交易就增長了近4倍。
不過,這種雙卡疊加的芯片一般會比普通的SIM卡厚,為了適配這種新型SIM卡,勢必要對終端進行改革,而根據中國移動用戶的龐大數量,這會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支出。
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可能是NFC支付發展最順利的國家。在手機廠商、運營商、商家、銀行的聯合推廣下,日本的手機早幾年就集成了公交卡、小額支付甚至是信用卡功能。中國NFC支付業務要獲得發展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
分析人士也認為,NFC手機支付是典型的跨域應用,產業鏈涉及手機終端商、運營商、銀行企業、商戶、卡商以及平臺廠商,單靠某個企業或行業的努力難以成功,只有包括運營商、商業銀行、終端制造業、銀聯等在內的相關各方攜手合作,積極構建開放共贏模式,形成標準統一、協調有序的格局,移動支付產業才能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就目前,NFC支付還沒有完全得到所有零售商和銀行的認同。
2012年底,央行發布《中國移動支付技術標準體系報告》,將移動支付技術標準確定為銀聯主導的13.56MHz,確立了行業技術標準。在未來,能否真如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所說的,實現"手機取代信用卡",尚需要市場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