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導航系統應用于交通的效果圖。(來源:歐盟官方網站)
由30顆衛星組成,定位精度達10米至15米
7月24日,設在意大利富齊諾的伽利略系統控制中心進行了路演,通過伽利略系統現有的4顆在軌定位導航衛星,于16時32分順利獲得高精度三維坐標信息,并為安裝了信號接收器的交通工具提供衛星定位導航服務。
伽利略系統的建設于2002年正式啟動,總計劃投資超過11億美元。伽利略系統從啟動到實現運營共分4個階段,目前處在第三個階段(2011年至2014年),即全面部署階段。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制造和發射正式運行衛星,建成整個地面基礎設施。
伽利略系統衛星組網將由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為工作衛星,3顆為備用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精度達到10米至15米。該系統目前只有4顆在軌衛星,因此還不能實現24小時全球定位導航。
按照計劃,到2014年完成另外14顆具完整功能的衛星發射后,伽利略系統就可以投入運行,提供公開服務、公共管理服務和搜索與營救服務。到2019年,30顆衛星全部發射完成,就可以實現全球覆蓋。
目前伽利略系統地面段建設已經十分成熟,已有3個遙測和遙控指揮站投入運營,還有兩個將今年內完工;12個傳感器站已投入使用;5個導航信息上行站也已建成使用。據介紹,分別建在意大利和德國的兩個控制中心也將在2014年得到進一步完善。
與GPS系統相兼容,打破美國導航產業壟斷
伽利略系統對歐盟的重要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它不僅會極大促進歐洲國家的工業發展,拉動就業,而且有助于保證歐洲在太空領域技術和政策的獨立性,更被視為歐洲獨立防務的重要一步。
伽利略計劃是由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航天局共同發起的,目標是建成歐洲自主的民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并與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相兼容,從而擺脫對GPS系統的依賴,打破美國對全球衛星導航產業的壟斷。
與GPS和格洛納斯系統不同的是,伽利略系統是世界首個非軍事目的導航系統,系統建成后將主要為民用交通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而GPS和格洛納斯系統均為冷戰時出于軍事目的進行開發,之后才逐漸向民用領域敞開大門。
憑借工業技術領域的優勢,意大利在伽利略系統建設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在軌運行的4顆導航衛星全部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萊尼亞宇航公司組裝建造。此外,伽利略系統的控制中心也設在意大利富齊諾航天中心內,將在系統建成后負責導航衛星網絡的運營和管理。
強調系統獨立性,對自身區域安全有所顧忌
歐盟從一開始接納非歐洲成員參與,到后來排斥非歐洲國家并強調系統的獨立性,表明對自身區域安全有所顧忌。歐盟在發展伽利略系統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排他性。
意大利總理萊塔表示,建設伽利略系統這一決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將為歐洲空間技術建設提供機會,有助于發展和保護歐盟的自主空間戰略。意經濟發展部長扎諾納托認為,伽利略系統目前顯現出的工作效率極高,這表明歐洲也有能力成為航空技術領域的領軍者。
美國曾試圖說服歐盟放棄伽利略計劃,參與美國的GPS現代化工程。美國針對伽利略系統提出了頻率使用問題、伽利略與GPS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問題、伽利略系統將帶來的國家安全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得歐盟在伽利略計劃實施過程中不得不多次與美國協商,以征得美國的同意。
近年來,歐美在衛星導航系統方面不斷整合。2007年7月,歐美達成協議,確定了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和GPS系統民用信號的兼容方案,以便用戶獲得效果更佳的導航定位服務。(孫天仁 韓秉宸)
點評
曹沖(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研究員):經過多年在技術與資金等方面的積極準備,伽利略系統業已具備在2014年年底實現其早期服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試運營的可能性。該系統曾在2011年和2012年連續兩次成功實現一箭雙星的發射,并在其后利用在軌的4顆工作衛星開展試驗,進行實際定位導航測試。這些都表明,其已達到預期的一系列要求,而且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分別優于設計時要求的4米和8米。
近年來,全球四大導航系統不斷傳來好消息。除GPS系統繼續保持正常運營工作外,2011年年底,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也進入完全工作運營狀態,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在2012年年底宣布投入正式服務。對于仍然在建和加緊實現現代化的所有導航系統來說,時間都是嚴峻的考驗,因為市場不等人,而競爭力最終需由市場檢驗。因此,伽利略系統正在發力往前沖。
伽利略系統在加強技術創新和儲備上應該說是比較充分的,擁有明顯后勁。實際上,要在不足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基本星座(18個衛星)的布設,并在其后的兩年間完成整個全球星座的建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時應該看到,至今只有伽利略系統真正在L1頻段上與GPS實現了兼容互操作。此外,伽利略系統的服務與其他系統相比有明顯特色,它除了具有大家共有的開放服務之外,還兼有生命安全服務、公共特許服務、商業服務和搜救服務等等,能夠創造更多更加深入和廣泛的應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