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的規模測試,到2011年商用提上日程,全球LTE正呈現高速發展之勢。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下,這種趨勢也迅速蔓延至國內。中國移動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廈門六城市的TD-LTE規模測試正式啟動,共建1210個基站。而這一舉措使業界對TD-LTE在國內大規模商用更加充滿期待。
對此,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韋樂平表示,我國3G市場尚處于培育和發展階段,總體容量和覆蓋還不能滿足3G業務發展的需要,在此情況下,預計我國LTE大規模商用至少需5-6年。
技術與競爭優勢驅動LTE發展 未來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移動網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寬帶化、扁平化、分布化。目前公認的新一代移動網的主要技術體制是LTE,而應用上主要是移動互聯網。“但目前LTE的驅動力并非業務應用,而是技術與競爭因素。”韋樂平說。
韋樂平表示,技術上的競爭體現為性能競爭的需要,首先在速率和延時上,LTE要優于3.5G,期望下行峰值速率達100Mbps;其次,LTE具有靈活有效的頻譜效率,其頻譜效率是HSPA的3倍,頻帶可靈活選擇5M、10M、15M、20M;再有,引入LTE可降低單位比特的成本,預計5年后有可能將單位傳輸比特的成本降低90%;最后,業界引入LTE的一個重要愿望是實現全球統一的融合的寬帶無線標準,從而利用規模經濟效應,降低網絡建設和運營成本。
盡管LTE具有較高的系統性能,但同時也面臨三大挑戰:
其一,LTE的引入主要顧及了頻譜效率的改進,但在一定程度上損失了功率效率和覆蓋能力,而移動網的最大優勢恰恰在于覆蓋,LTE的覆蓋能力比較差,特別在語音方面,其覆蓋面積遠小于3G;
其二,LTE無線資源調度技術高度復雜, 需要在時、頻、空、碼、用戶、小區等6個維度實現資源的自適應調度,其調度效率和復雜性可見一斑;
其三,LTE缺乏應用和商務模式,終端復雜,頻段和模式過多,還要支持后向兼容,支持WCDMA、GSM、CDMA,實現MIMO,一個具備規模商用價值的終端需要支持6-10個頻段和3-4個模式,導致大功耗和高成本,需要依托新一代芯片技術的支撐,才能真正實現大規模的有效益應用。
國內規模商用至少需5至6年
目前,全球已有18家電信運營商在全球12個國家推出商用LTE網絡。同時,全球已有56個國家的140家運營商明確表示將部署LTE網絡,另有56家運營商“實現承諾”部署或測試LTE。
“從全球范圍來看,LTE發展仍處于啟動和小規模商用階段。”韋樂平說,“而在國內,LTE離小規模商用還有3年時間,大規模商用5-6年,峰值應用則需要15年時間。”
韋樂平指出,我國剛剛頒發3G牌照才兩年多,3G市場尚處于培育和發展階段,3G產業鏈剛剛形成,發展潛力尚未充分挖掘,3G用戶數發展離國家設想的目標值相差很遠,三大運營商已經投入近3000億元建設網絡,但是總體容量和覆蓋還不能滿足3G業務發展的需要,更談不上投資回報。“在這樣一種特殊環境下,LTE規模商用仍需要等待一段時間。”韋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