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將帶來截然不同的無線射頻(RF)設計風貌。今年NI Week活動中,各國產官學研皆與美國國家儀器(NI)合作,投入5G網絡架構原型設計(Prototyping),為達到1GHz以上可用頻寬及100Gbit/s傳輸速率等5G基本條件,初步技術共通點皆采用前所未見的30GHz以上毫米波頻段、天線陣列、大規模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assive MIMO)及波束控制(Beamsteering)方案,完全顛覆現有RF設計思維。
NI資深經理David Hall認為,5G將為整個RF元件、系統設計和測量行業帶來極大的變革。
NI資深經理David Hall表示,移動通信技術從2G一路演進至4G,均使用6GHz以下頻段;然而,隨著移動資料量爆炸式成長,加上物聯網(IoT)應用激增,下一代5G標準正面臨現有頻譜資源和無線RF架構,與實際所需頻寬及傳輸速率需求落差甚大的發展壓力;因此,包括北美、歐盟、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產官學研各界,皆將目光轉投至30GHz以上毫米波(Millimeter Wave)頻段,以解決目前移動通信頻譜,必須與各種WLAN技術共享而導致資源匱乏的問題。
然而,Hall坦言,盡管超高頻毫米波頻段如同一片凈土,可輕松取得1~2GHz頻寬,但基于其物理特性,信號隨距離增加而衰減的情形嚴重,如60GHz信號每公尺至少衰弱20dB,再加上高頻元件開發和測試成本相對昂貴,目前大多局限于氣象、軍方雷達等特殊應用;對廣域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而言,毫米波頻段系截然不同的境界,因此業界在邁入5G時代之際,勢將引發一連串無線RF技術及網絡架構設計革命。
其中,天線陣列、Massive MIMO和波束控制等新興RF天線技術,以及微型基站(Small Cell),幾乎已成為5G網絡必要元素。包括諾基亞通信(NSN)、NYU WIRELESS、三星(Samsung)、NTT DOCOMO及全球通信標準組織、學術機構皆傾力投入研究,期大幅擴充基站資料吞吐量,并能以波束控制技術,集中控制天線陣列的信號發射方向以提高傳輸效率,同時利用大量部署的Small Cell做為網絡中繼站,以延展毫米波信號傳輸距離,達成更高的信號覆蓋率。
Hall進一步分析,由于5G相關技術皆基于大規模天線和節點控制,因此在網絡原型設計階段,研究機構須通過具備高運算效能、可編程軟件控制,以及時序(Timing)和同步(Synchronization)精準度達10-10~10-12秒等級的儀器,才能進行驗證。這也是目前全球正進行5G研究的實驗室,皆相繼導入NI LabVIEW加PXI自動化測試平臺的主因,其中,NSN、三星和NYU WIRELESS更已在今年NI Week活動中發表多項研究成果,在在顯示NI在5G測試的技術領先地位。
現階段,各國皆馬不停蹄投入32GHz、38GHz或60GHz以上頻段的5G網絡架構原型設計,期加速驗證技術可行性,以搶先掌握未來5G標準核心專利。因此,Hall透露,該公司在NI Week活動中,發布新款頻寬高達765MHz,并支援至26.5GHz頻率的RF信號分析儀,就是針對5G高規格測試需求所做的重要布局,這一步可望讓NI在當前5G網絡原型設計案百花齊放之際,搶先卡位市場,并收集大量研究資料,以縮短未來開發5G移動裝置量產端測試設備的技術學習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