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系統設計工程師)這一稱謂和組織怎么來的?一個優秀的SE具備什么樣的特質?我們聽聽華為公司無線首批Fellow之一呂勁松怎么說。
打出來的尖子
最早公司沒有SE這個角色,也沒有SE組織,但系統設計要做,怎么辦呢?當年無線做GSM,我們是臨時成立一個小組,各路人馬集中在一起討論、PK,這是土方法;學習友商各種有益的做法,這是洋方法。后來人數多了,開發的產品、地點也多了,發現這樣不行,需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
調整后前端成立了產品管理組織,管理客戶需求。研發對應成立了總體技術部,其職責就是如何設計產品來滿足前端需求,這就是后來SE組織的由來。
那時選拔SE,沒有特定的要求,做過這個產品、技術還不錯的人就選出來。SE都是各個產品挑選出來的尖子。成立組織之后,就開始走向有序,直到今天整個組織和流程非常規范了。
質量為基
分布式基站RRU到目前為止是基站的主流形態,但最初推廣是很困難的,運營商擔心質量和可靠性問題,把原來視為“貴重資產”的電信設備置于室外,在沒有先前成功應用經驗的前提下,誰敢呢?
早期GSM出現很多網上質量問題,公司下決心整改,我當時在生產線上呆了6個多月,主要整理可靠性問題,從庫房到物料,到貼片機,各個環節清查可能影響質量的任何一個細小環節。后來得到老板頒發的“從泥坑中爬起來的人就是圣人”的“榮譽”,領到一塊呆死料作為“獎品”,觸目驚心,從此做設計如履薄冰。
如果沒有當初交的這筆學費,我們不可能把RRU質量做得好,這種形態也沒法推廣。因此無論產品的特性有多好,成本多便宜,網絡效率有多高,最本質的東西還是質量。沒有質量其他東西都是空談。
做懂管理的工程商人
歷史上很多聲名顯赫的大公司,把技術的重要性擺在市場前面,缺乏把技術市場化的動力和能力,最終不約而同地沒落。
我們要理解“工程商人”的含義,有客戶意識。SE經常面臨著決策,做任何方案、決定,不能單純考慮技術先進不先進,工作量大小,不要陷入這樣的圈子里。一個特性做還是不做,有三個基本判斷標準:一是對客戶有無價值;二是對華為有無價值;三是有無市場競爭價值。
無線產品線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成功的決策:在決策TD-SCDMA是否要做成寬帶時,同時提出要支持TD-LTE的演進。雖然當時還沒有TD-LTE,但我們想到了要支持演進,后來運營商因為這個因素很自然選擇了我們的產品,這個決策對拓展市場有很大好處。
SE還需要有管理能力。因為要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所以心態一定要開放,心胸要寬廣。既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注意傾聽,對于不同的意見甚至是一些有批評和攻擊的意見也要能夠正確處理。SE負責全系統,一般來說,如果你的決策對某一專業領域方不利,使他的實現難度很大或工作量加大,他肯定會反對的,這也可以理解。所以在做決策之前,要把工作做細;要研究每一個重點技術的細節,質量、成本、技術指標先進性、開發計劃匹配度、平臺性和可演進性等因素,把握好重點,這樣才能做好技術判斷和權衡。
持續學習
SE需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和主動性。ICT行業比較特殊,知識更新很快,不管多牛的一個人,假如把你放在孤島上一個月,不看書,也接觸不到新的信息,那么回來之后別人講什么可能都聽不懂了。如果不能夠持續學習,將是非常危險的。
我個人喜歡利用空余時間學習,平時工作我要參加很多與技術相關的會議,提目標、想法、問題、建議以及做各種技術決策,很少有時間來看書學習,我就選擇周六到公司看書,沒有電話打擾,沒有會議,平時晚上有時間也看書,這樣持續保持技術敏感度。
另一方面,學習和工作實踐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比如我做硬件,軟件只略知皮毛,要是去看軟件方面的書,效果也不是太好,當時可能看懂了,記住了,但很快就會忘記,因為沒有實際的應用。我提個建議,成研所的專業覆蓋面還是很廣的,如果可以組織一些活動,讓不同領域的SE有相互了解和學習的機會,會更好一點。
公司有兩個發展方向,技術路線和管理路線。可能有人覺得管理更有發展前景,也許是看上去管理者都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但實際上技術上也有發展前景,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所以一旦做到SE這個位置,就要有淡泊名利的思想,潛心下來做好設計。板凳要坐十年冷,SE要能耐得住寂寞。
作者:口述/呂勁松 整理/ 卓熹,華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