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華山學者計劃”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四屆八次教代會提出的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四大戰略計劃之一,也是五屆一次教代會確立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抓手,由人事處/人才辦牽頭實施,旨在系統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校內人才體系,形成以積極參與國家人才競爭為導向的激勵機制。通過育引并舉,促進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效應的出現。該計劃由“菁英人才”、“引智人才”和“領軍人才”三個子計劃組成。為展現入選者風采,學校將陸續對各子計劃入選者進行采訪和系列報道,以期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華山學者計劃”之菁英人才】 宮豐奎教授:無線多媒體傳輸領域的新秀
最近國內頂尖的某監控產品供應商造訪我校無線傳輸研發領域的后起之秀、學校“華山學者”學術菁英人才、通信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宮豐奎教授,希望借助宮教授在該領域的研究專長,共同致力于新型無線視頻監控產品的開發。
現年36歲的宮豐奎,已經連續從事無線傳輸研發工作14年,先后主持和參與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內的多項無線傳輸領域的科研課題,并與北京電視電聲研究所、深圳國微電子、上海瀾起等多家單位開展過深度合作。
2013年,完成在美國麥馬大學的訪問學者研究工作后,宮豐奎回校繼續從事他所鐘愛的無線傳輸研發工作。在長期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下,他收獲了豐碩的成果,2013年晉升教授并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2014年被授予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稱號,2015年成功入選學校首批“華山學者”學術型菁英人才計劃。
致力于復雜環境下的高效無線傳輸技術研究
提起無線傳輸,宮豐奎侃侃而談,他談到無線傳輸是利用無線技術傳輸數據的一種方式,與有線傳輸相對應。他介紹說,隨著無線技術的發展,當前的難點在于如何實現復雜環境下的高效無線通信。比如,傳輸距離遠達幾億公里的“高大上”深空通信,以及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廣播電視、手機通信中的高譜效、高能效傳輸技術等。簡單地說,就是要通過最優化的調制解調算法,以確保有用信號在各種環境條件下,能夠傳輸得更遠、更快、更可靠。
當前無線傳輸研究熱點是無線視頻傳輸。高效的無線視頻傳輸技術,可以在高速移動過程中,將數據率很高的高清晰度視頻進行穩定的傳輸。以其為應用的監控系統,具有安裝方便、靈活性強、性價比高等特性,并將廣泛應用于現代化交通、運輸、水利、鐵路、治安、消防、邊防檢查站、森林防火、無人機圖傳等領域,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在談到自己目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時,宮豐奎深情地說,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從事研發的能力得益于通信工程學院在無線傳輸領域的長期積淀,更得益于導師葛建華教授嚴謹科學精神、態度和堅強意志的言傳身教,還得益于學校長期的支持與培養。
推動實現無線視頻傳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品化
早在2002年,還在攻讀研究生的宮豐奎,就在導師葛建華教授和李兵兵教授的指導下,帶領4位同學和2名工程技術人員,完成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DVB-C系統的FPGA樣機開發,其主要程序算法超前,性能超過了當時國外公開的同類產品。
工程項目進展順利的同時,宮豐奎理論研究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完成了上述視頻傳輸技術標準的軟硬件系統開發之后,宮豐奎和華為公司一起研發解決了4G LTE系統的增強覆蓋問題,更在5G通信技術方面,與東南大學等合作,已對大規模MIMO系統的核心問題展開了研究,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此外,針對更高效的雙向中繼通信系統,宮豐奎首次提出了新穎的最優分布式重疊空時碼,該思想獲得知名國際會議IEEE WCNC最佳論文獎。據統計,近年來,宮豐奎以第一作者發表IEEE/IEE期刊論文9篇,授權專利7項,部分專利還成功進行了技術轉讓。
“其實通信的基本原理是一脈相通的。我當前和下一步的研究重點,就是探索將先進的通信信號處理技術延伸到無線視頻傳輸領域,最終實現復雜環境下的高效無線視頻傳輸。”他說,接下來他將在已有的設計平臺基礎上,重點進行多天線射頻鏈路以及中繼點設計工作。“與領域內頂尖公司的合作,是把研究成果產品化的很好契機,目前我們正在商談具體的合作方式和細節。”宮豐奎說。
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積極推動成果轉化和產品化,是宮豐奎不同于其他青年學者的顯著特點。他坦言研究成果和實踐的互動,對自己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今后將堅持這條道路,真正做到“頂天立地”。
做項目、搞科研要多一些“主動式創新”
研究生階段就作為主要力量參與百萬級的橫向合作項目,34歲就評上教授、破格當上博導,宮豐奎把凡此種種歸結為“主動式創新”。
何謂“主動式創新”,用宮豐奎的話說,就是在做項目、搞科研的過程中,無論任務大小、難易程度如何,都應多一些主動思考,多一點細心耐心,多一份責任擔當,多站在用戶的角度,在主動完成任務的同時,“想別人未想”,最大可能地全面思考問題。
他舉例介紹說,2009年,在和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開展下一代衛星通信調制解調技術合作時,除了完成對方的工作要求外,在調試過程中,他通過編寫隨機的測試源程序,對系統做了可靠性測試,并制作了非常形象、直觀的用戶交互式界面,而這些工作,并不在對方提出的要求范圍內。宮豐奎說,“這種‘多此一舉’的做法,充分考慮了用戶需求,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就是所謂的‘主動式創新’。”
結合自身研究和教學經歷,他談到,“主動式創新”是深度進行科研項目研究的關鍵。在項目研發進程中,要盡可能用最優化的方法運行程序,要在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下實現程序的正常運行,確保設計算法的穩定和一致。反映到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善于抓住每一個機會。宮豐奎說了一件小事,在他做本科畢業設計時,畢設指導老師安排他用C語言,編寫單片機通信上位機程序,宮豐奎不但十分用心地完成這項工作,還考慮到了許多連老師也沒想到的細節。多一些“主動式創新”,就會多一份成功的希望,宮豐奎如是說。
【人物簡介】
宮豐奎,山東濰坊人,1979年11月生,分別于2001年、2004年、2007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8年評為副教授及碩士生導師,2013年晉升為教授并破格評為博士生導師,先后獲2012年度校優秀教師、2014年度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稱號。現為IEEE會員,多個國內外期刊審稿人。近5年以第一作者發表IEEE/IEE論文9篇,并獲得IEEE WCNC2013最佳論文獎。目前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科技部重大專項一項、國家863子課題一項、航天五院合作課題六項、中電54所合作課題兩項。另參與完成項目近十項,負責完成DVB-C、DTMB-T、ATSC-T、LTE、IEEE 802.11p等系統的軟硬件開發。2014年獲得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華山學者”菁英人才計劃介紹】
“華山學者”菁英人才計劃,旨在著力選拔和引進學術基礎深厚、具有發展潛質的優秀青年人才,該計劃面向校內外3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和副高職稱的青年人才(海外博士不受職稱限制),通過單位或專家推薦,經材料審核與公示、同行專家通訊評審及會議答辯評議、結果公示、學校審批等環節確定人選。在一個聘期(3年)內,向入選者提供現崗位待遇之外的專項人才津貼4000-5000元不等;按此計劃引進的人才安家費和科研啟動經費在同等人員標準基礎上增加1至3倍。入選者同時參與所在單位業績二次分配政策。通過提供較有優勢的待遇,發現和引進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才俊,使他們扎根西電,心安勁足,潛心學術,不斷增強我校高層次后備人才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