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春蕊)最近20年,我國遙感應用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遙感應用日益產業化、大眾化。為了加速構建遙感產業生態圈,促進遙感與應用端、應用場景的融合發展,2020年11月19日,遙感應用領域年度盛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隆重開幕。
論壇以“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共建智能美好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余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遙感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分享新進展與新成果。
本次論壇由中國測繪學會指導、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支持、首都師范大學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與北京地理學會協辦、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論壇期間,航天宏圖發布PIE-Engine遙感云服務平臺。PIE-Engine遙感云服務平臺構建“開放+共建+共享”的遙感云生態,逐步完善功能體系與應用場景,打通了應用之間的數據煙囪,打破了國內長期缺失GEE競品的局面,且在云化支持、國產適配、智能分析、虛擬仿真等方面更勝一籌,能夠支持自然資源監管、生態文明建設、精準農業、極端天氣監測分析等多個行業與領域的應用。
論壇現場
自主創新仍是發展遙感技術的關鍵
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武文忠指出,在國外商業巨頭壟斷勢頭的背景下國產遙感技術要實現彎道超車,自主創新和自立自強是我們必然的戰略選擇,必須要大力推進遙感技術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融合創新,注重原始創新,開拓創新模式和應用場景,這樣才能從過去的局部細分功能占據優勢,發展成為在整套技術體系上能夠對標國外高端,甚至引領遙感技術研發的方向。
遙感軟件是實現衛星應用價值的核心環節,關系國家的科技安全,產業安全以及國防安全。我們要全面發展中國的遙感技術及應用就必須維護好我國遙感科技和產業的安全,而要維護這些安全唯有自主創新真正掌握其核心關鍵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
衛星遙感技術與國家需求還存在差距
武文忠表示,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測繪不可能全部靠人工去核查,還是要靠技術,特別是遙感技術,但是在工作實踐當中我們感到當前我們的衛星遙感技術與國家需求,主要還存在著幾大差距。
一是天機部分,衛星的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都不夠。二是軟件部分,信息解譯和提取的準確化不高;三是配套部分,樣本庫和控制點數據庫的建設。
武文忠認為這三個差距都是在基礎方面,尤其是第二和第三的問題都需要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抑制急功近利的沖動,反反復復地去測試,扎扎實實地去積累。
國外遙感軟件大多起源于巨頭企業,優化與行業應用場景,經過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版本迭代才被市場廣泛接受和采用并通過長時間的應用培養了用戶的習慣,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的國產軟件,我們的民族企業,尤其要重視并堅持基礎研發。
武文忠也對未來我國遙感技術發展進行展望。武文忠指出,我們一定要趁勢而上,積極作為,2015年的商業航天發展迅速,空導遙感已全面實現商業化,這一方面顯著縮小了我國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賦予了國產遙感軟件完全自主可控,突破核心技術和拓展服務邊界的新使命,同時顯著推動了搖桿應用產業化升級和大眾化。
未來遙感應用將作為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航空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巨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