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描述,RFID市場在我國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狀態。為什么會如此?經過歸納,可找出如下原因:
規模:由于考慮到RFID的短期市場應用環境還不是特別成熟,企業對RFID的投入大多持以謹慎的態度。從應用領域來看,RFID的應用目前主要是物流、鐵路、港口,中高頻應用相當少。從頻段來看,大部分仍集中在低頻市場,主要特征是短距離接觸。針對電子制造領域的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 公司中國研究高級經理王陽表示,眼下,RFID在中高頻的應用還相當少,整體規模不大。
成本:雖然RFID標簽的成本有所下降,但是由于RFID系統還包括了讀寫器、軟件以及復雜的處理和集成數據的后臺系統,因此其總體設備投入成本不會特別低,這也是一部分低端企業用戶持觀望態度的原因之一,對此有人提出更應該看重的是投資回報率,RFID成本論的核心不在其自身,而在它帶來的運營成本改善。王陽就指出,企業在部署RFID時自然會對其投資回報進行充分的預估。
價格:一直以來,一個抑制RFID產品大范圍應用的主要障礙就是RFID產品的價格,較高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FID的應用。RFID標簽的價格是其規模化應用的前提,隨著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研究的突破,芯片價格正在逐漸下降,標簽在RFID市場中所占比重會越來越小,讀寫器也是如此,而軟件/中間件在RFID市場中所占的比重正逐年增大。目前國外廠商在RFID標簽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我國本土廠商的標簽廠商為數不多,而且主要從事代工業務。與標簽相比,我國本土企業在讀寫器的研發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在讀寫器市場上已經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技術:從國外一些領先市場的經驗來看,RFID最為人稱道的應用是在生產制造、倉儲物流和零售等領域,這些領域基本上是需要超高頻的RFID產品。RFID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可以實現過程控制的自動化和可視化,有助于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效率,因此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由于中國在RFID生產中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規模很小,市場發展只屬于萌芽階段而已。
競爭:最近,越來越多的智能卡廠商把目光投向了RFID產品及相關市場拓展,如亞仕同方、上海吉速、北京航天等等。中國對RFID機器設備的需求增加,但是在機器制造方面,中國廠家落后于國外生產廠家,尤其是高端RFID設備方面。鑒于中國市場的這一需求,許多國際知名廠家不失時機的進入中國市場,如Muelhbauer, Datacom, Bielomatik, Melzer 和Kinzel等。到目前為止,在國內,僅有少數廠家自主研發生產了具有自主專利權的RFID設備。
安全:目前RFID系統的安全隱私問題主要集中在RFID標簽與讀寫器之間, RFID電子標簽的安全威脅主要表現為標簽信息的非法讀取和標簽數據的惡意篡改。現有RFID系統安全機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類:物理安全機制、密碼機制、物理安全機制與密碼機制相結合。物理機制主要依靠外加設備或硬件功能解決RFID系統安全問題。而密碼機制則是通過各種加密協議從軟件方面解決RFID系統安全問題。
標準:許多國家的標準都建立在ISO或EPC global標準之上。中國負責RFID標準制定的主要組織是信產部電子標簽標準工作組,在整個標準體系下各個行業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有消息稱中國的RFID規范將非常接近于國際標準,并不會成為強制執行規范,而且使用費用可能較EPC global系統更為便宜。
推廣:RFID一直不溫不火的原因并非是技術不成熟,而是忽略了向最終用戶強調RFID所帶來的價值。為此,信息技術及服務供應商優利系統有限公司(Unisys)的全球政府公共事業部大中華區執行總監秦峰認為,廠商必需找到一個能立竿見影顯示RFID價值的切入點,比如,高價值及重要包裹所需要的緊貼式動向追蹤,高度重視假冒或盜竊問題的商品等,這些都是推動RFID應用的良機。
考慮到RFID的短期市場應用環境還不是特別成熟,企業對RFID的投入大多持以謹慎的態度。2007年“中國商業科技100強”調查顯示,僅有4%的企業廣泛部署了RFID,比上年下降了8%;有13%的企業有限部署RFID,相比下降了6%。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于,2007年測試性部署的企業高達47%,遠高于2006年的29%。《信息周刊》撰文指出,這意味著“含而不露”的RFID市場有極大的前景可挖。而且,即將召開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門票、2010世博會都將采用RFID技術防偽,這對RFID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也將推動更多的領域逐步接受這一新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