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城市建設熱已成為我國甚至是全球城市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北京無線城市實現奧運期間免費使用,這將我國的無線城市建設推向一個高潮。與此同時,天津、廣州、上海、長三角地區等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無一例外地都將無線城市列入發展規劃。
無線城市建設是造福于民的信息化建設,其所采用的高科技技術也展示出無限的發展前景和巨大潛力。然而在當前我國缺乏統一建設標準的無線城市建設熱潮中,對各自為政的無線城市建設局面是否需要冷思考?在運營模式、運營商的選擇及與之對應的技術選擇上各有不同標準,是否是無線城市建設缺乏長期系統規劃的重大隱患?
首先,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無線寬帶城市網與3G網絡是互補還是競爭?”無線寬帶城市建設主要采用WiFi和WiMAX兩種技術,其中WiMAX正是全球3G四大標準之一,這對重組后即將運營的另外三大3G標準無疑會形成一定沖擊,尤其是在無線上網、視頻下載等一些業務重合的領域。雖然3G網絡是主流,但先行一步的無線城市建設已加大WiMAX的市場布局。根據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絡之后的計劃,CDMA+WiFi將成為中國電信未來發展無線業務的重要方式,可見正在不斷推廣的WiMAX將會對三大運營商的3G無線發展戰略構成不小的影響。
其次,傳統運營商和中電華通運營不同城市的無線寬帶建設,中電華通這類3.5G虛擬運營商的崛起對傳統電信運營商的運營及管理模式是一種挑戰,但建設無線城市所需要的基礎網絡資源和龐大資金投入考驗著中電華通能否真正扮演好挑戰者的角色。中電華通擁有包括北京、上海、重慶、青島等29個城市的3.5GHz地面固定無線接入系統頻率使用權,雖然最終上海運營權旁落,但手中的“北京牌”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中電華通是專業的二類寬帶市場運營商,可在整體實力上還是略遜一籌,雖然具有先發優勢但在與傳統運營商競爭中核心競爭力不明顯。
再次,運營模式不明晰是無線城市長期建設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如果不能確立清晰的運營模式必將影響后繼網絡建設和網絡應用。由于傳統運營商對招標之初的“免費模式”存在異議,因此失利于前二輪無線城市的招標,這也給中電華通大規模“圈地”提供了可能。中電華通曾表現將在網絡建設比較完善后,借鑒新加坡等城市的免費模式,即對行業用戶收費,而對普通個人用戶實行免費。免費對廣大消費者而言是件好事,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且也不利于明晰長期運營模式。按照中電華通的規劃,3年內要向一、二期中標城市投資10億元建成全國性的無線接入網,形成規模并收回投資,但要進一步滿足筆記本上網用戶對室內信號的需求,那么要推進室內覆蓋可能需要幾十億甚至更多的資金,這考驗中電華通的持久競爭力,贏利能力的欠缺將對后繼資投入構成威脅。
缺少大規模建網經驗以及足夠的建設資金必將影響中電華通的后繼建設和網絡服務能力。政府大量補貼的可能性很小,運營商要進行網絡建設成本很高。至于以行業用戶收費來補貼個人用戶,必定需要有高質量的網絡服務為保證,這無形中需要高額的先期網絡建設投入為保證。總之,沒有找到贏利模式的運營商是難以持久的。
缺乏全盤規劃的無線城市建設表面熱熱鬧鬧,但隨著建設進一步深入,潛在的問題必將引發新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