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特爾近日舉辦的2009年移動產品夏季溝通會上,英特爾公司推出了包括酷睿2雙核T9900、P9700和P8800處理器和一款低功耗超低電壓(ULV)奔騰SU2700處理器四款全新的處理器,并對其產品的性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而在此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為英特爾“My Wi-Fi”技術在國內的首次亮相。
所謂“My Wi-Fi”技術,就是把無線卡虛擬成兩個無線空間,當他跟AP相連時,這是傳統應用模式,就相當于一個普通的終端設備。當它跟其它個人無線網絡連接時可以當做一個基礎的AP,所以一個卡可以充當兩個角色。通過My Wi-Fi組件的局域網絡可實現進行局域網游戲、數據溝通、者信息互換等操作,作為終端設備的AP筆記本,只需通過無線方式、有線方式、3G方式等方式連接入網,那么此時跟他連接的筆記本及數碼設備就可以同時上網了。
據了解,早在今年年初,英特爾公司在第42屆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就對“My Wi-Fi”技術進行了展示。英特爾My Wi-Fi網絡最多同時支持8臺電子設備,包括手機、打印機、筆記本等,進而可以組建成一個小型的局域網絡,通過這樣的方式,用戶能夠進一步加深對移動應用的感受。
事實上,Wi-Fi聯盟也是該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目前,聯盟正在制定一項名為“點對點直連”技術的相關協議。Wi-Fi聯盟營銷總監Kelly Davis-Felner曾表示:“消費者希望得到更快的內容傳輸,且保障更多文件的同步性,而企業用戶希望可以能夠直接連接外接設備,如打印機和投影儀等。同時,由于“點對點直連”技術并非基于任何IEEE標準,將早于其他技術更快的推向市場。”
隨著全球Wi-Fi市場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使用嵌入式Wi-Fi設備。而在中國,雖然在電信重組以后,奧運的推動加速了中國無線城市的建設,但事實上,中國并未對Wi-Fi全面開放,尤其在Wi-Fi語音這塊,政府一直處于禁用狀態,這也就是很多國際手機廠商的產品,在中國的版本(水貨手機除外)為什么很多都去除Wi-Fi功能的原因,這必然對Wi-Fi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5月底,工信部終于批準了Wi-Fi模塊加入手機終端。隨后,中國電信天翼終端有限公司的網站上出現了4款標明具備Wi-Fi功能的3G手機,中國移動OPhone手機也將在7月面市,并開放Wi-Fi功能,盡管中國政府對Wi-Fi有所松綁,但這種放松并非無條件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有文件出臺,明確中國電信今后在部署熱點時必須采用可兼容WAPI的設備,終端也需兼容Wi-Fi和WAPI兩種不同的標準-相當部分跨國公司生產的手機目前只支持前者。
顯然,Wi-Fi要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很難避開政策壁壘。Wi-Fi聯盟也正是希望借助此技術繞開中國政府的電信監管,加速中國Wi-Fi市場。而此次英特爾公司“My Wi-Fi”技術在中國的亮相,無疑為“點對點直連”技術未來在中國市場的推廣做好了鋪墊。
產業鏈推廣優劣共存
對于一種新技術的推廣,必然要經受市場的嚴峻考驗,其中包括用戶的認可與產品市場的規模化發展。從技術角度出發,由于點對點直連技術能夠更好的為用戶提供無線傳輸能力,并實現多文件同步傳輸,必然受到用戶的青睞,而最關鍵的就是產業鏈推廣。
在產業鏈推廣方面,經過幾年發展,Wi-Fi技術已經深入人心,其技術已經從家庭走向室外,其產業鏈也從最初的芯片、AP、路由器等傳統無線設備逐步滲透到手持終端、筆記本電腦、消費電子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這就成為該技術推廣最有力的保障。
英特爾通過將這種全新功能的芯片加載到筆記本設備當中,進一步加速了推廣進程。據了解,目前,全球幾乎100%的筆記本集成Wi-Fi功能,而英特爾在筆記本終端市場擁有著絕對的地位,通過該方式,越來越多的用戶將擁有并更快的熟知這項技術,從而達到普及化的目的。
盡管如此,由于產業鏈過于強大,對于這種Wi-Fi點對點直連技術的規模化發展也帶來了一定得阻礙。
雖然目前該技術得到了Intel的支持,但涉及的產業鏈只是冰山一角,該技術要發展,就必須得到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有力支持,而從目前,該技術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用戶對其并不熟悉,產業鏈推廣也才剛剛開始,要全面普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切實從用戶角度出發,為用戶提供更好更便捷的產品與技術,是市場生存之道,Wi-Fi點對點直連技術無疑正式如此。雖然該技術還處于早期階段,但Intel的率先推行,為該技術未來的發展大好了基礎,同時,基于Wi-Fi技術的完善與市場成熟度,該技術在推廣上相對于其他新技術要容易得多,一旦需求加重,由于在技術上難度并不太大,產品普及也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