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今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期間透露,4G 牌照有望年內發放。此后通信業界開始猜測發牌時間,其中最為樂觀的猜測是在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發放。
然而,4G牌照并沒有在電信日當天如期而至,很快另一個版本的發牌日期又得到了關注:今年第四季度將發放4G牌照。
對4G牌照發放的熱切關注,反應出整個業界對4G建設是否加速的關心。有業內專家表示,和中國移動的TD-LTE建網模式一樣,監管部門和業界對是否急于上馬4G也分成了兩派思路:緩行派和加速派。綜合兩方觀點可以看出,緩行派著重強調具體問題、現實形勢,而加速派則著眼宏大敘事、長遠布局。
緩行派:激進將惡化格局
緩行派觀點鮮明的有中金公司電信分析師陳昊飛,他認為,國內3G用戶普及率尚且不高,甚至不到20%,中國用戶的ARPU值在人民幣60-70元左右,目前3G用戶的人均月數據使用流量也僅僅150MB左右。中國的3G網絡完全不存在容量不夠的問題,首要問題是提高基站密度、增強覆蓋,對已經有3G 網絡的運營商,4G 在高端數據用戶密集的地方做熱點覆蓋就足夠了。中移動出于扭轉3G的不利技術格局的考慮,可以適當搶跑4G,但通過搶跑實現技術格局再均衡后,全行業應該放緩4G進度。
他警告行業,4G并非革命性技術,LTE和HSPA+的頻頻效率無顯著差異,如果行業錯誤理解4G,個別運營商的激進帶動全行業4G 突進,則會導致低效投資和惡性競爭發生。目前行業仍處于非常不均衡的地步,實力弱的運營商更經不起折騰,如果因為4G 的惡性競爭使行業更不均衡,可能會迎來政府的再次直接干預。而且,在沒有新的收入模式或費用控制的情況下,運營商激進投資4G,爭相比拼容量供應,后果就是對收入的促進微弱。
另外,從應用的角度指出,當前中國最為流行的業務就是微信和微博,每月各需100MB左右的數據流量,而且對速率的要求并不高,除非出現資費收取的變革或者殺手級應用,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目前來看,很多用戶還沒有形成大量消費數據流量的習慣,流量消費習慣跟不上,匆忙上馬4G運營商必然虧損。一名未具姓名的云南移動人士透露,部分地區的3G基站已經建好,但未對外放號,原因就是規模無法上量,開通就會虧損。
中國聯通則是緩行派的支持者,常小兵在今年初的“2013中國IT領袖峰會”上明確表示:“我們有一個覆蓋完善、能力強大、網速不低的3G網絡,4G又算什么?”
世界電信日前夕,聯通在珠三角8城市將3G網絡升級至42Mbps,這個速率已是目前國內最快速率的3G商用網絡,根據媒體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全球支持42Mbps網絡的手機已經超過100款,包括廣受歡迎的蘋果iPhone 5和三星GALAXY S4。
急進派:LTE演進背負推廣任務
急進派的代表就是中國移動了,作為TD-LTE產業鏈的主導力量,中國移動的4G發展之路已經不再純粹是一家電信運營商的演進策略,而更加考慮到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壯大。
從自身的競爭策略看,中國移動對4G的積極態度緣于TD-SCDMA產業鏈相對于競爭對手的弱勢,迫切需要向LTE演進,以達成技術上的均衡。有數據顯示,由于3G產業鏈的相對弱勢,中國移動有超過90%的用戶仍駐留在2G網絡,3G網絡反而閑置。
此外,從產業鏈推進考量,TD-LTE產業鏈發展落后于LTE FDD。而某條產業鏈相對落后的話,可能造成相關設備制造、測試、支撐等企業投入積極性不高,無法達成規模效應,建網及終端成本較高,可選終端產品較少,用戶對終端的體驗較差等。
目前TD-LTE雖然在日本、印度已經啟動商用,但囿于規模較小,無法形成影響產業鏈進展的力量。一些TD-LTE發展倡議組織的成員明確表示,中國或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先行一步”,TD-LTE才能依托市場迅速發展規模,才能盡快使商業化成本降低,才能對產業鏈上下游起到催化作用。
如此看來,中國移動的LTE考慮已經不是單一市場的成熟度與否問題了,同時還背負著TD-LTE產業鏈成功推廣、中國通信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一位通信行業人士甚至將4G能否盡快發牌,解讀為政府部門推動TD-LTE這項自主創新技術標準的認可程度。
另外,競爭激烈導致運營商盈利能力下降,反之也使他們加大了對成本的關注度,LTE是專為數據業務而設計的移動通信網,研究稱LTE網絡每比特成本僅為3G網絡的1/4到1/3,在流量消費時代來臨之際,盡快向LTE遷移可有效提升運營商利潤空間。而對于其他兩家運營商而言,如果不跟隨中國移動的4G急進,此前利用3G產業優勢吸引來的高端用戶,可能會在中國移動大張旗鼓的4G推廣下得而復失。
毫無疑問,急進派陣營的堅定支持者是所有的電信設備商們。經歷了這兩年的全球經濟下滑、電信投資收緊的煎熬,作為全球最大的單體市場之一,中國市場盡快向4G演進,將在很大程度上緩和設備商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的困境。
現在看來,兩大陣營的主要爭執點在于市場需求和培育標準。沒有人否認主導標準對企業甚至對國家產業鏈的重要性,然而政策只能扶持一把,最后的成敗與否仍在于市場和用戶的選擇,而這一選擇的結果殊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