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4日報道,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具有可自我修復功能的彈性導線,其由液態金屬線芯和聚合物護套組成,在受損后能夠在分子水平上實現自我修復。這種導線有望大幅提高電子設備的耐久性,在柔性電子設備、復雜電路制造等領域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先進材料》雜志上。
論文合著者、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助理教授邁克爾·迪基說,這種新型導線使用液態金屬作為線芯,具有優良的導電性能。與此同時,它們還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自我修復功能,具有在極端環境中應用的巨大潛力。
為了制成這種導線,研究人員首先在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聚合物中制造出一個被稱為“微流體通道”的細小通道,而后再向微流體通道中注入液態金屬,用其充當導電材料。這使其看上去就像是一條充滿了水的水管,由于這種導線護套是可拉伸的聚合物材料,而芯線為液態金屬材料,在進行拉伸時并不影響其導電性能。
與延展性能相比,其自我修復功能更是一絕。當導線出現劃傷等小型損傷時,液態金屬會迅速發生氧化,形成一層類似于“皮膚”的物質,防止液態金屬從護套中滲出;當線材受損嚴重、甚至被完全切斷時,只要將斷頭重新相連,液態金屬也能自動重連、接通電路。與此同時,聚合物護套會發揮自我修復功能,形成新的分子鍵,逐漸修復損傷。
迪基說,這是一項非常讓人興奮的研究,因為該技術提供了一種連接和配置電路的新方法,為人們創建更復雜的電路提供了可能,在對不同的導線進行重連時,只需要一把剪刀即可。具有自愈功能的導線有望大幅提高電子設備的耐久性,在柔性電子設備制造領域更有著諸多潛在的應用價值。此外,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助于減少電纜更換所帶來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