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過許多關于物聯網產品或市場分析的報道,并且這些物聯網設備將憑借其內置的多種傳感器,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不過,目前阻礙物聯網革命的一項主要障礙就是如何解決這些產品的供電問題,而最近來自華盛頓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似乎就通過全新的方式找到了解決的方法。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名為Wi-Fi Backscatter的原型機,這是一款可藉由周遭無線射頻訊號供電(RF-powered)的運算設備,它能夠嵌入到各種物聯網設備上,也能與其他的連網設備互動,相關應用可望加速物聯網的普及。
Wi-Fi Backscatter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電力來自四周設備所發射出的無線電訊號,例如電視。其次是它能夠藉由反射或不反射Wi-Fi訊號來建立與其他Wi-Fi設備的連結。雖然它所取得的電力并不多,但因其Wi-Fi連結方式僅使用10μW不到的極少電力,所以可支撐基本的運算與連結能力,目前的原型機可在2.1米內提供每秒最高1kb的傳輸容量。
該校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想像這類由無線射頻供電的設備可成為嵌入在日常生活物件上的無線感應器節點。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暨工程助理教授Shyam Gollakota指出,如果物聯網設備即將起飛,那么他們就必須提供連結能力給這些可嵌入到日常物件中數十億臺不需電池的設備,Wi-Fi Backscatter處理Wi-Fi傳輸所耗費的電力遠低于傳統的Wi-Fi設備。
在相關的報告中,研究人員將此一設備稱為“標簽”,意味著他們希望它能夠化身成各種不同的感應器并可直接嵌入或整合到各種設備上,并借由其Wi-Fi連接能力來接收信號或把信號傳遞到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等Wi-Fi設備上。
華爾頓大學表示,此一技術可讓工程師把網路及電腦延伸到原本無法觸及的地方,不需電池又能連接,也讓消費者于家中部署控制溫度或其他服務的感應器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研究人員準備于今年9月舉行的MOBICOM 2014展示該技術,Gollakota也對外透露該研究團隊有意成立公司以將Wi-Fi Backscatter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