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高效隱形傳輸
“量子隱形傳輸”是量子信息處理中最重要的基礎協議之一。以前的研究已實現了“量子隱形傳輸”,但通常都是隨機的和低速率的。在本期Nature上發表文章的兩個小組采用不同方法實現了同一目標,即更高效的“量子隱形傳輸”。
Takeda 等人描述了光子量子位(信息攜載的一個最佳選擇)的完全確定的、無條件的“量子隱形傳輸”的實驗實現,總體傳輸保真度超過了“隱形傳輸”的經典極限。該方法也許能促進大規模光量子網絡的發展。
Steffen等人報告了一個固體系統中的“量子隱形傳輸”,在一個基于芯片的超導線路架構中實現了確定的“量子隱形傳輸”。他們以每秒10,000的速度在兩個相隔6毫米的宏觀系統之間遠傳了量子態,這個數據超過了其他所報告的結果。
超導波導中的傳輸損失低,所以該系統應能放大到顯著更大的距離。這是在微波頻率上進行量子通信的領域所取得的一項進展。
一個轉動磁星的光譜分析
銀河系天體SGR 0418+5729(首次于2009年6月作為一個軟γ-射線再現源被觀測到)被認為是一個磁星,即具有一個強大磁場的一種類型的中子星。這篇論文報告了對這一奇異天體的X-射線譜所做的分析。其譜圖有一條吸收線,它隨該磁星的轉動相位的變化而劇烈變化。作者將這條線解讀為在表面附近產生的一個回旋加速器吸收特征,其能量表明存在一個大約1015高斯的磁場。
γ-射線暴被發現由緊湊型天體的合并造成
哈勃太空望遠鏡對短時間哈γ-射線暴GRB 130603B(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Swift衛星上搭載的Burst Alert Telescope于2013年6月3日探測到)的位置所做的觀測,為有關這種射線暴起源的人們所青睞的模型(兩個緊湊型天體的合并)提供了支持。
Nial Tanvir等人分別在射線暴發生后大約9天和30天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長對其位置進行了成像觀察,發現了存在一個暗的、快速瞬變的或稱為“kilonova”的天體的跡象。對這些數據的最簡單的解讀是,該射線暴是緊湊型天體的一次合并。作者提出,這樣的合并可能是通過r-process的核合成大量生成重元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