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長征六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二十星的方式將清華大學研制的MEMS技術試驗衛星(即:集成微系統技術試驗衛星)順利發射升空。
MEMS技術試驗衛星包括三顆衛星,分別是1顆主衛星“納星2號”,即NS-2納型衛星;2顆子衛星“紫荊1號”和“紫荊2號”,即ZJ-1皮型衛星、ZJ-2皮型衛星。
清華大學“納星2號”衛星發射隊合影
“納星2號”衛星是清華大學繼“納星1號”衛星后發射的第二顆20kg級納型衛星。衛星采用COTS器件為主,星上綜合電子系統具有軟件上載和重構能力,既提高了電子系統的可靠性,又擴展了納衛星平臺的實際應用功能,可為我國開展空間新器件、新技術試驗提供一種低成本、快速有效的平臺。“納星2號”衛星的有效載荷包括納型星敏感器、微型低功耗太陽敏感器、硅基MEMS陀螺、微型石英音叉陀螺、MEMS磁強計、北斗/GPS接收機等,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本次飛行試驗的主要目就是驗證和支持這些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新原理、新方法的微型化高性能星上功能器件/組件的研究和在軌應用,從而推進國內航天應用的微型化功能器/組件技術和微系統技術的進步。
“紫荊1號”和“紫荊2號”衛星是“納星2號”衛星的子衛星,采用在軌二次分離的方式從“納星2號”衛星載荷艙中彈射釋放。“紫荊1號”皮型衛星,質量234g,由清華大學研制,采用單板集成的綜合電子系統,主要開展微型CMOS相機、MEMS磁強計等商用器件的在軌試驗,以及與“紫荊2號”納型衛星聯合進行繩系飛行、星間通訊技術試驗。“紫荊2號”衛星,質量173g,由清華大學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協同創新合作研制,主要開展超低功率的星地通信試驗、氮化鎵(GaN)器件空間效應試驗等。
團隊協同攻關
上述納/皮型衛星由精密儀器系尤政院士團隊研制,是真正意義的大學衛星,衛星研制、測控的全過程都有研究生參與。“自去年4月起,精密儀器系多個學科的師生參與到衛星研制的工作中,經過近1年半的技術攻關,終于在今天實現了成功發射。我們感到非常振奮。”衛星副總設計師張高飛說。
衛星總設計師尤政院士表示:“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一箭多星’發射新紀錄。對于清華來說,這是自2001年學校自主研發衛星以來,獨立或與其他單位協同合作發射的第7顆衛星,標志著清華大學MEMS技術、納衛星平臺技術等取得了新的進展。整個過程對于激發青年學子對航天科技的興趣、促進清華大學航天技術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9月20日中午12點,衛星已成功實現星箭分離,收到下行遙測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