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28日,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中國科學方案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召開。該會議由中國SKA首席科學家武向平主持。參加會議的有葉叔華院士、武向平院士、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巡視員蔡嘉寧、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副主任景貴飛和稅敏處長,SKAO國際組織整體戰略部主任王啟明、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數理化學處副處長毛羽豐、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上海市科委基地處周婧以及來自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云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貴州大學、香港大學、廣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瑞典查爾姆斯大學等國內外近20家科研機構140余名科研人員。
蔡嘉寧做了動員講話并發表了主題為“重視科學回報,腳踏實地論證科學目標”的演講,科技部作為國務院授權的中方談判代表,對SKA項目一直抱著積極的態度,科學技術的產出與回報是中方參與SKA國際組織權益的保障。他介紹了科技部組織的部際協調會批準了武向平院士擔任中國SKA首席科學家,武院士組織這次會議很及時,也很重要,希望通過這次會議調動全國科學家的力量來積極參與到SKA這一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去,能充分研討和認真思考中方的科學回報。
景貴飛做了動員講話并介紹我國參加SKA建設階段準備情況和后續情況。他表示SKA項目即將正式啟動,國際國內對SKA科學都非常重視,希望在中國SKA首席科學家武向平院士的帶領下,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SKA,更加積極主動投入到SKA的前期相關科學研究,推動中國射電天文學領域的快速發展。
王啟明向大家介紹了SKA項目的概況及國際進展,他非常高興看到中國參與SKA項目的科研人員隊伍正在逐步擴大,希望我國的科學家們更多地以團組形式、單位形式參與到項目中,不斷擴大中國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毛羽豐講話表示中科院對SKA項目一直抱著積極支持的態度,先后通過幾個專項經費對SKA重點科學方向進行了優先支持,并向科技部鄭重推薦武向平院士為中國SKA首席科學家,得到科技部的積極肯定。中科院將在SKA科學隊伍、科學方向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郝晉新介紹了本次會議召開的背景,目前國際上各國科學家在射電天文學方面進展迅速,SKA項目在大家面前已經展示了一個十分明確的前景,在此背景下,為更好地凝練中國SKA科學目標,組織好中國SKA科學隊伍,希望在武院士的帶領下,SKA項目能夠產生更多的社會反響,通過中國天文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將來利用SKA數據做出國際一流科學成果。
洪曉瑜報告了在上海建設SKA亞洲科學中心的建議和設想。上海天文臺全力支持并積極參與SKA的相關工作,并倡議在上海建設SKA區域中心,已經向有關領導部門匯報了在上海承建SKA亞太科學數據中心的想法并得到了積極的回應。上海天文臺已經建立了一個由武向平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吸引海外優秀人員,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相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積極支持下,在國內外各位同仁的合作幫助下,中國SKA項目必將取得重大突破。
武向平介紹了召開這次會議的考慮,希望通過這次會議,大家積極投入到SKA的預研究,凝聚全國科學家的智慧,提出我們中國科學家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各位同仁集思廣益深入討論SKA科學目標和預期科學回報,寫出能指導我們后期工作的中國SKA科學白皮書,為后續綜合論證工作打好基礎。
葉叔華鼓勵科學家們積極參與SKA,希望中國的科學家們能在SKA項目中突破自我,展示才華,在國際合作交流中推動中國射電天文的發展,希望大家在武院士的帶領下,努力完成科學目標,為未來中國科學家搭建更好的平臺。
近40位科學家在會上做了口頭報告,內容覆蓋了SKA十大主要科學方向。武向平首先做了一個SKA總體科學報告,提綱挈領地介紹了SKA優先科學目標、科學突破點、技術特色和難點、SKA數據處理面臨的問題等。秦波介紹了SKA國際合作以及人才隊伍的培養。接下來十個科學方向的專家代表依次做專題學術報告。
在方向一“宇宙黎明和再電離探測”中,茅奕闡述了該方向的理論基礎和數值模擬,鄭倩和顧俊驊分別介紹了SKA低頻先導望遠鏡MWA(位于澳大利亞)的觀測實例和21CMA(位于中國新疆)的多波束實驗系統。
在方向二“中性氫巡天和宇宙學研究”中,陳學雷做了SKA宇宙學方向的綜述和進展,馮瓏瓏、郭宏、張駿、王有剛、張樂等五位科學家具體介紹了該方向的數值模擬、星系形成模型、引力透鏡及前景去除等科學問題以及利用SKA先導項目開展工作的想法。
在方向三和四“脈沖星搜尋、脈沖星計時和引力檢驗”中,李柯伽詳細闡述了SKA實時搜索脈沖星的問題以及利用現有國內外大型射電望遠鏡開展脈沖星測時陣列的展望,Rai Yuen特意錄制了視頻提出了SKA在脈沖星搜尋方面的想法,袁建平、韓文標分別介紹了SKA關于年輕脈沖星的研究以及利用脈沖星計時進行強引力場實驗的構想。
在方向五“SKA宇宙磁場搜索”中,韓金林綜述了宇宙各級尺度天體中磁場的觀測成果以及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方向,孫曉輝介紹了SKA先導項目對銀河多尺度磁場的觀測。
在方向六“星際介質物理”中,圍繞SKA高精度構建銀河系三維結構的問題上,田文武、錢磊、徐燁等分別基于不同的示蹤天體和探測手段給出了詳細報告。
在方向七“暫現源的科學探測”中,余文飛給出該方向問題的綜述,尤其是快速射電暴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他對如何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啟發,王均智、袁建平、楊軍針對其中的暫現源譜線搜索、脈沖星暫現源和高分辨率觀測暫現源等細節問題做了闡述。
在方向八“AGN和黑洞”中,袁峰從理論角度提出了該領域的幾個重要問題,對指導觀測者非常有幫助,另有劉祥、安濤、Prashanth Mohan, 張仲莉、郭福來、顧敏峰、陳永軍等七位研究者從多角度闡述了SKA在活動星系核和黑洞雙星研究上的巨大潛力。
在方向九“HI星系動力學和星系演化”中,朱明、彭影杰介紹了星系形成和演化,對FAST和SKA協同研究的方向進行了探討。
方向十為“生命的搖籃”,由張泳為大家介紹了SKA對外星生命線索的探索,秦勝利報告了SKA在含糖大分子等與生命密切相關的星際空間大分子搜尋的想法,張仲莉介紹了低頻射電波段探測高能宇宙線和中微子的獨特優勢。
在兩天半的研討會期間,百余名科學家積極熱烈地參與了討論,進行了充分溝通和交流,將發揮集體的智慧制定了中國參與SKA的各項科學目標。
武向平院士、郝晉新臺長、洪曉瑜臺長與葉叔華院士做了會議總結發言。武向平提出編寫《中國SKA科學白皮書》的構想和實施計劃,并對框架結構進行了介紹與初步安排,對報告文本的組織編寫與時間節點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且不局限于中國科學家的智慧,希望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做出切實可行的SKA科學論證方案,爭取早日在上海建設SKA區域中心支撐中國科學家取得科學回報。郝晉新表達了對成功舉辦此次會議的贊賞,并對我國參與SKA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與思考,希望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并倡導天文界同仁共同探索,在國際合作中產生可實施的方案,在科學目標與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更進一步與實踐相結合在SKA科學預研究和技術研發方面做出成效。洪曉瑜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會再次表示感謝,望各位天文同仁真正投入,推進SKA科學研究工作。上海天文臺將全力支持我國開展SKA工作,繼續推進上海推進SKA區域中心建設,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提高國際顯示度,也歡迎天文界專家學者結合各自領域對區域中心提出建議和想法。葉叔華對專家學者們予以了鼓勵并寄予了希望,望大家共同努力推進SKA,在首席科學家武向平院士的帶領下做出優質的科學成果,打開我國射電天文局面,撐起人才隊伍,在SKA國際合作中做出顯著的中國貢獻,最后她祝愿未來我國的天文事業愈加強盛。
文章來源:中科院上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