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晶體管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后,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并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納米通訊》上,。
呂勁說,能谷是指能帶上具有螺旋特性的極值,不同能谷的電子在旋轉方向上恰好相反。能谷極化是指兩個不同螺旋性的能谷占據電子數不相等。
二維狄拉克材料能隙被打開
呂勁表示,得益于極薄的尺寸和光滑的表面,較之三維材料,二維材料具有更好的門控性能和載流子傳輸特性。
然而,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狄拉克材料(包括硅烯和鍺烯)在費米面附近具有類似于光子的線性能量動量色散,雖然具有很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但遺憾的是它們本身沒有能隙,不是理想的半導體材料。
呂勁團隊發現,具有起皺結構的單層硅烯和鍺烯可以被垂直的電場打開能隙,隨后他們用計算機巧妙模擬了處于電場下的硅烯場效應晶體管的工作。“計算機的迅猛發展使得計算凝聚態物理和計算材料學成為重要研究手段。”
二維材料晶體管表現優異
盡管狄拉克材料可以被打開能隙,但打開的能隙還是滿足不了邏輯器件的要求。
呂勁團隊發現,半導體二硫化鉬場效應管在10納米尺寸下仍然能保持可觀的開關性能,并且具有傲視其他材料的超低亞閾值搖擺。這一預測,很快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發表在《科學》上的實驗工作所證實。
呂勁介紹,盡管理論預測的二維材料晶體管有很好的器件性能,但實際構造出的二維材料晶體管往往達不到理論預期。究其原因在于二維材料難以摻雜,一般只能用金屬與二維半導體直接接觸來注入電子,在金屬半導體界面處常常會出現所謂的肖特基勢壘,而常規的能帶計算往往嚴重低估了肖特基勢壘的不利影響。
呂勁團隊創建了量子輸運模擬,很好地解決了二維原子晶體管界面肖特基勢壘的計算問題,并且計算結果能與實驗很好吻合,這將有利地推動二維材料晶體管的優化。他們系統地模擬了一系列二維半導體V族烯(磷烯、砷烯、銻烯)尺寸在10納米甚至5納米以下晶體管,發現了比二硫化鉬更好的器件表現,能夠滿足國際半導體技術線路圖未來十年的需要,有望延續摩爾定律。
晶體管的發明是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以晶體管為基礎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延伸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作為國際上運用第一性原理量子輸運模擬處理二維原子晶體最成功的團隊之一,呂勁團隊正致力與其他實驗組合作,以期將理論預測的超越常規硅基晶體管的二維材料晶體管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