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巡視器“祝融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祝融號”搭載的低頻雷達(Rover Penetrating Radar,RoPeR)發(fā)現(xiàn)了著陸區(qū)的垂向分層結構,揭示了多期次與水活動相關的火表改造事件,為剖析火星地質演化和環(huán)境、氣候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jù)(Li et al., 2022)。沿著雷達車前進方向的地下結構的橫向變化同樣重要,可能反映了更加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然而,雷達反射圖像橫向變化特征較為微弱,難以有效識別和提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火星雷達團隊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河海大學等,通過對“祝融號”低頻雷達數(shù)據(jù)(圖1)進行頻譜分析,發(fā)現(xiàn)其反射特征存在許多分立的垂直低頻條帶。通過與火星地面現(xiàn)存的地貌特征進行對比,該研究認為新發(fā)現(xiàn)的結構可能是深埋在地下35米處的多邊形地貌(圖2)。該研究在1.2公里的行進距離內識別出16個多邊形楔體,這表明烏托邦平原地下可能廣泛分布著該類地貌。
該研究表明地下多邊形可能由火星早期的凍融循環(huán)產生(圖3)。研究顯示,在地下~35m深度以上和以下的結構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在晚西方紀-早亞馬遜紀火星的水活動和/或熱條件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意味著在中低緯度(~25°N)發(fā)生過強烈的古氣候變化,或與古火星軌道傾角變化有關。
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地質地球所重點部署項目、國家航天局民用航天技術預先研究項目的支持。
圖1. “祝融號”火星車著陸點和烏托邦平原多邊形地貌:(a)烏托邦平原地形圖,十字顯示的是“祝融號”火星車、“維京2號”火星車和“毅力號”火星車著陸點;黑色等值線是-4 km高程線;四處多邊形地貌的區(qū)域(圖1c-1f)用白色方塊標記;(b)“祝融號”火星車從Sol 11到Sol 113的行進路線;綠色線段表示從圖2(P1–P16)中識別出的地下多邊形的楔體,紫色線段表示多邊形的內部;(c-f)烏托邦平原內4個代表性的多邊形地貌,其位置如圖1a所示。
圖2. 低頻雷達數(shù)據(jù)時變平均頻率揭示的地下多邊形地貌:(a)壓制噪音后低頻雷達數(shù)據(jù)的時變平均頻率;綠色線段(P1-P16)表示地下多邊形之間的楔體;(b)沿35-65 m深度(觀察到的多邊形頂部和底部)累加時變平均頻率獲得的疊加振幅譜(黑色曲線);(c)探測地下多邊形地貌的平面示意圖,箭頭表示火星車的行進方向,紫色表示多邊形的內部,綠色表示多邊形之間的楔體;(d)多邊形幾何特征定義的示意圖;(e)從圖b中識別出的多邊形直徑大小的直方圖;(f)地球和火星多邊形直徑大小對比分析。
圖3. “祝融號”著陸區(qū)多邊形地貌形成過程示意圖:(a)表面熱收縮開裂;(b)裂隙被水/冰和/或土壤材料填充,產生三種類型的多邊形地貌(冰楔、復合楔和沙楔多邊形);(c)晚西方紀-早亞馬遜紀時期多邊形地貌停止發(fā)展;(d)多邊形地貌被后期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