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信聯盟(ITU)IMT系統工作組(WP5D)于2015年6月10日至18日在美國召開第22次會議,我國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華為、大唐、中興等單位的20名專家參會。
本次會議確認將IMT-2020做為唯一的新一代IMT系統候選名稱上報至2015無線通信大會(RA-15)討論通過,順利完結了IMT-2020愿景、技術趨勢等前期研究工作,并啟動了后續技術評估階段的準備工作。根據ITU提出的IMT-2020工作計劃,2016年初將啟動5G技術性能需求和評估方法研究,2017年底啟動5G候選提案征集,2018年底啟動5G技術評估和標準化,并于2020年底完成標準制定。
截至2015年6月,ITU已完成《IMT愿景》、《IMT未來技術趨勢》、《面向2020年及以后的IMT流量》和《IMT系統部署于6GHz以上頻段的可行性研究》等多個建議書。我國代表積極參與上述各項研究工作,將我國IMT-2020(5G)推進組(以下簡稱推進組)的核心研究成果輸入至ITU,并在各建議書的起草制訂中發揮了主導性作用,為ITU關于新一代IMT系統的前期研究工作做出卓越貢獻。
《IMT愿景》建議書指出,IMT-2020系統將支持增強的移動寬帶、海量的機器間通信及超高可靠和超低時延通信等三大類主要應用場景,同時將支持10-20Gbps的峰值速率,100Mbps-1Gbps的用戶體驗速率,每平方公里100萬的連接數密度,1毫秒的空口時延,相對4G提升3到5倍的頻譜效率,相對4G百倍提升的能效,500Km/h的移動性支持,每平方米10Mbps的流量密度等關鍵能力。我國在該建議書的制定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所提出的5G應用場景和大部分的5G關鍵能力及取值均被ITU采納,標志著我國在5G需求愿景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為全球的共識,為未來引領5G發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IMT未來技術趨勢》建議書總結分析了未來IMT系統的技術發展趨勢。該建議書指出,IMT-2020系統將優化空口接入技術、覆蓋更多業務、增強用戶體驗、提升網絡能效,并支持新型終端技術和網絡優化技術,全面提升系統性能。其中,我國支持的大規模天線、超密集組網和非正交傳輸等關鍵技術均被納入。
《面向2020年及以后的IMT流量》建議書指出,未來IMT流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為視頻流量增長、用戶設備增長和新型應用普及。2020至2030年,全球IMT流量將增長幾十到100倍,并體現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大城市及熱點區域的流量快速增長,二是上下行業務的不對稱性將進一步深化,尤其體現在不同區域和每日各時間段。該建議書納入大量我國推進組研究成果,包括針對全球及我國IMT業務的預測,以及業務上下行不對稱性的分析等。
《IMT系統部署于6GHz以上頻段的可行性研究》建議書指出,在重點研究的IMT部署場景中,6GHz至100GHz頻譜資源可用于IMT-2020系統部署,代表頻段為10GHz,28GHz,60GHz,73GHz等。
此外,本次會議我國提交了技術評估工作計劃建議,包括5G評估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為ITU下一階段的工作準備提供了重要參考。
當前,全球業界逐漸對5G概念與愿景需求達成共識,ITU將于2016年初全面啟動技術評估研究工作,推動5G步入技術研究突破的關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