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協會(GRSS)第二次中國主席聯席會在電子科技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IEEE北京代表處主辦,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協會(GRSS)成都分會、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共同承辦,IEEE GRSS北京分會給予大力支持。會議旨在加強GRSS在中國所有分會之間的聯系,推動地方分會和會員的發展。
會議由IEEE北京分會主席吳季主持。IEEE GRSS亞太區經理尹嬙介紹了近年來IEEE GRSS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包括會員增長、分會成立或籌備等,分析了下一年的工作目標主要面臨的挑戰。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董曉龍研究員做了有關中國承辦的IGARSS2016(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16)會議總結報告。
隨著中國地球科學與遙感學科的發展,IEEE GRSS在中國先后成立了多個分會。近兩年,在原有北京分會、南京分會、武漢分會基礎上,又先后成立了成都、上海、哈爾濱、長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分會,蘭州、西安分會也在籌備中。
成都、北京、上海、武漢、哈爾濱及籌備中的其他分會主席或代表分別介紹了各分會的發展情況。針對會議報告的內容,與會人員展開了熱烈討論,對分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有效活動形式等達成了共識。
相關鏈接:
吳季,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理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科技委專家組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會士、國際電磁科學院(EMA)成員、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副主席、國際與日共存計劃(ILWS)主席、《遙感技術與應用》主編、《空間科學學報》常務副主編。吳季研究員長期從事天線與電波傳播、微波遙感和空間科學探測領域的研究工作,在同步通信衛星賦性波束天線饋源參數優化、天線的球面掃描近場測量理論,以及干涉式被動微波成像研究領域都有突出貢獻并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曾任我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衛星有效載荷與應用系統總設計和總指揮,探月工程嫦娥一號、二號探測器有效載荷總指揮,中俄聯合探測火星計劃“螢火一號”科學實驗衛星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目前任嫦娥三號有效載荷總指揮,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負責人。吳季研究員在國際和國內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收入文集的重要國際會議報告60余篇,譯著4本,獲5項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及2010年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杰出團隊成就獎。
徐豐,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2003年本科畢業于東南大學、2008年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2008年至2013年先后在美國大氣海洋局(NOAA)、美國宇航局(NASA)、美國智能自動化公司從事研究工作,2013年全職回國工作。曾發表中英文專著共2部,SCI論文31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IEEE GRSS EarlyCareer獎、國際無線電聯盟(URSI)青年科學家獎、美國SUMMA研究生獎金、德國Hildegard Maier研究基金等。現兼任復旦大學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快報(GRSL)副主編,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上海分會主席。研究方向為SAR圖像智能解譯、電磁散射建模、新體制遙感和數據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