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實現方式
H3C采用了新一代終端感知型智能天線陣列技術,它結合了“On-Chip”和“On-Antenna”的優勢特點,對于WA3600系列AP,其天線陣列由12個天線振子構成,最高可形成多達4000個以上的天線輻射圖型。每一個天線振子都精心調配,協同工作,使可能產生的輻射圖達到接近于完美的覆蓋(如圖5所示)。同時AP會運行H3C專利的天線選擇算法,針對不同位置的終端,從若干天線振子中選擇出不同的振子來進行報文的發送或接收,在選擇的同時,會加入相位和延時的整體考量,進一步加強了對終端行為的探測感知和天線陣列的快速收斂。
圖5 天線陣列中的不同天線具有不同的定向性
整個系統具有如下特征:
1. 逐包選擇發送天線,對于每個發送的報文都能使用不同的發送天線;
2. 保證選擇的天線最優,對于每個移動終端維持一個數據庫,數據庫中記錄著各天線的歷史信息,從而能從數據庫中選擇最優天線;
3. 數據庫收斂速度快,天線選擇算法根據天線的輻射圖及歷史信息,定時選擇特定的天線進行探測,從而能快速適應環境變化,選擇出新的天線;
4. 與速率、相位、延時及功率等發送參數進行結合,實現發送參數的非線性變化;
5. 相對于傳統Beamforming來說,不需要終端過多參與,不需要協議報文交互以獲取信道參數,對于數據流數和發送天線數相等的情況也可以獲得多天線的增益。
2.2 高速率覆蓋范圍
覆蓋范圍
H3C硬件H3智能天線技術能成倍的擴大高速率的覆蓋范圍,根據實際測試,同環境下最高速率可獲得范圍倍增。
非視距性能
圖6 某實際測試環境
如圖6所示。在Pos6測試得到的傳統天線性能為150M,硬件智能天線測試得到的性能為170M。在Pos4和Pos5使用傳統天線測試得到的性能為140M,而硬件智能天線測試得到的性能為180M。
在Pos7和Pos8出處的信號強度為-80左右,使用傳統天線的性能為4M以下,而使用硬件智能天線性能在10M左右。
2.3 吞吐量穩定性
單STA不同位置吞吐量的穩定性
如圖6所示,單個STA在AP周圍進行較緩慢的移動,從Pos1處沿路線移動到Pos2處,硬件智能天線和傳統天線設備的吞吐量曲線分別如7和圖8所示,可以看出傳統天線的抖動明顯大于智能天線的抖動,傳統天線在220M-300M之間抖動,硬件智能天線在260M-300M之間浮動。
圖7 傳統天線的吞吐量曲線
圖8 硬件智能天線的吞吐量曲線
多STA不同位置吞吐量的穩定性
如圖9所示,4個STA分別處在離AP具有一定距離的4個位置上,利用硬件智能天線和傳統天線設備分別進行4個STA的吞吐量測試,曲線分別如10和圖11所示,表1是最終的吞吐量數據。從表1中可以看出,智能天線無論是在最高性能還是各個STA性能的均勻性上都明顯好于傳統天線。
圖9 4個STA所處的不同位置
圖10 傳統天線4個STA吞吐量曲線圖
圖11 硬件智能天線4個STA吞吐量曲線圖
STA1 | STA2 | STA3 | STA4 | |
傳統天線下行 | 4 | 11 | 19 | 2 |
硬件智能天線下行 | 21 | 23 | 24 | 19 |
2.4 抗干擾能力
如圖12所示的干擾環境中,干擾源是一個在“野蠻發送”的AP,干擾源出于一個房間之內和正常AP相距大約8m的范圍,正常AP放置在房間的門口,STA和干擾源不可見,圖11和圖12傳統天線和硬件智能天線在開啟干擾源到關掉干擾源的情況下,吞吐量的變化曲線如圖13、圖14所示。從兩個曲線中可以看出,智能天線整體性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比傳統天線少下降15%左右。
圖12 干擾場景
圖13 非智能天線干擾性能下降曲線
圖14 智能天線干擾性能下降曲線
3、智能天線技術的特點
經過實驗證明,通過智能天線技術,WiFi網絡將獲得以下優勢:
l 收發信號強度全面提升,并且當AP或STA的位置、角度、方向改變時,仍能保持最佳覆蓋效果;
l 衰落和多徑效應的優化改善,提升終端用戶在非視距環境下的信號獲取能力,看不見也能傳;
l 優化噪聲影響,抵抗局部干擾源,保證終端用戶最小工作帶寬,降低斷線幾率;
l 降低因遮擋或距離增加引起的信號質量下降幅度,保證STA有一定的帶寬工作,使得性能不會大幅衰落;
l 同步的上下行鏈路增益,提升單AP和整網容量,再擠也不怕。
4、結束語
可以預見,隨著越來越多的WiFi設備進入醫療行業,滿足了基本覆蓋的要求之后,更優良的信號質量、更穩定的連接服務將成為無線醫療網發展的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