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微波熱療就是利用電磁能量在人體組織中所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細胞溫度升至41℃到45℃的有效治療高溫區,并且維持一定的時間,加速病變細胞的死亡,但不損傷正常細胞組織。因此合理設計輻射器天線的結構,精確計算輻射電場分布,是正確判斷微波熱療過程溫度熱場分布的前提。本文采用CST仿真軟件建立了微波熱療模型,通過該模型設計了一種高效實用的輻射天線,具有很好的近場輻射方向性,同時保證了良好的SAR分布。
2、微波熱療建模
2.1、天線模型
為了避免對組織細胞造成傷害,通常采用具有若方向性的圓波導天線,其工作頻率為915MHz。然而,通過仿真分析發現,單純的圓波導天線的電磁近場聚焦作用較差。為了使天線具有更好的輻射性能,設計中采用給圓波導加脊的方式,使得電磁場分布集中在兩脊之間。為了保證阻抗的匹配,將同軸線的外導體連接在脊波導邊上,內導體延伸至相對的脊內達到匹配,形成單極輻射器;同時脊為線性變化,阻抗由50Ω漸變到165Ω。如圖1(a)所示,其中圓波導半徑R=7.367cm,長度為L=16.78cm,壁厚t=0.35cm,后腔深度l=0.35cm,波導內脊間距h1=0.866cm,輻射口面脊間距h2=4.48cm,采用50Ω同軸饋電。
由于體膜表面電磁反射較大,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率,須對其結構加以優化。為了獲得更好的輻射效率,設計中采用介質填充圓波導天線腔體,并在天線口面加載厚度為

的三層介質實現匹配變換,該結構不僅可以抵消體模表面反射回波對天線的影響,而且可以增強電場的方向性,減小了電場能量的泄漏。結構如圖1所示。

(a)加脊圓波導天線切面圖

(b) 填充介質并加載三層介質的圓波導天線
圖1 仿真天線結構視圖
2.2、人體組織模型
根據輻射天線口徑的大小和方便實測的原則,確定仿真模擬的體膜箱的截面尺寸為30cm*30c,厚度為20cm,置于距離輻射天線1cm處;在915MHz頻率下人體組織的相對介電常數er=51,磁導率

,電導率

。
3、參數提取
3.1、比吸收率(SAR)分布的計算
比吸收率(SAR)的定義是單位質量生物組織對電磁場能量的吸收率,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

和

分別表示組織的密度和電導率,

,。輻射天線的導體及絕緣介質的SAR為0。
3.2、SAR與熱療時間的關系
由于人體組織吸收電磁波能量后產生熱量,在溫度上升到治療要求的條件時,可用量熱法測出SAR與熱療時間的關系。在組織熱擴散等影響可以忽略的條件下,測出SAR與熱療時間的關系表達式為:

上式中C為組織的比熱,單位為

,

為熱療的時間,單位為s,是溫度上升到變化量,單位為K。組織的比熱為常量,所以從上式中可以得出,在加溫治療的過程中,SAR越大,則溫度上升更快,治療時間更短,輻射劑量越小。
4、計算結果及其分析
計算采用的CST微波高頻仿真軟件。源為TEM模,加在輻射天線的輸入端口,功率為1W。對結構優化前后的兩個輻射天線在組織中產生的電磁場和SAR分布以及輻射天線輸入端口的S參數進行計算比較。
電場強度取模值

,在XOY平面,體模放置在距天線輻射口面1cm處,如圖2所示,圖3給出了體模不同深度條件下的SAR分布圖,圖4為s11的掃頻圖。在圖2和圖3中,左側均為優化前的分布圖,右側為優化后的分布圖。


(a) 優化前后體模表面電場分布


(b) 優化前后體模深度12cm處電場分布
圖 2 體模中的電場分布圖


(a) 優化前后體模表面SAR分布


(b) 優化前后體模深度12cm處SAR分布
圖3 體模中的SAR分布圖

圖4 結構優化前后的s11掃頻圖
從輻射天線在體膜不同深度的電場分布(見圖2)可以看出,經過介質填充并在輻射口面加載三層介質優化以后,電場聚焦明顯,而且在相同深度條件下,場強更大,同時電場分布均勻,保證了有效加溫面積。從SAR在體膜不同深度分布圖(見圖3),優化前后天線的SAR分布都較均勻,而且優化后的SAR值高于優化前,改善有效加溫深度,減少治療時間和輻射劑量。從s11對比圖(見圖4)得到,在優化前后曲線的最低點均落在915MHz,而優化前s11為-13.12dB,優化后為-20.26dB,優化后的能量反射更小,輻射效率得到提高。
5、結論
醫用微波熱療天線與一般作用于遠場的天線不同,熱療天線作用于近場區域。它應具有將傳輸線上的導行波轉換為自由空間電磁波,并將輻射能量集中形成定向輻射的功能。
本文通過仿真,設計并改進了一種新型的微波熱療天線,實現了微波熱療天線對生物組織加熱效果的計算機模擬,并做出對比。通過優化改進,輻射天線的阻抗匹配程度更好,反射回腔體的功率小,提高了輻射功率的利用率,保證微波發射器正常工作和穩定,同時優化后電場近場的輻射方向性顯著提高,保證了與治療部位良好的一致性,實現高效率治療,避免損害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對改善微波腫瘤熱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