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19日,36歲的戈登·摩爾在《電子雜志》中預言: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年就會增加一倍。十年過后,摩爾根據實際情況對預言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每兩年增加一倍”。半導體行業的“傳奇定律”——摩爾定律就此誕生,它不僅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更在接下來的半個實際中,猶如一只無形大手般推動了整個半導體行業的變革。
摩爾定律引領企業創新
1965年,戈登·摩爾受邀預測半導體組件行業未來10年的發展前景,他為此特意回顧了行業中當時的已有發展成果。通過回顧幾款芯片產品,摩爾發現他們實現了從單晶體管芯片到包含約8個晶體管和電阻器的芯片轉變,再后來,這一數字又增長到16個、30個、60個。當摩爾將以往的發展變化反映在坐標紙上,他驚奇地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摩爾因此預言到:計算機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每年增加一倍而芯片成本將維持不變。
十年過后,單個硅片上的元件數目已從1965年的60個增加到1975年的65000個,摩爾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對預言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每兩年增加一倍”。到1975年,科技行業正式將其稱之為“摩爾定律”。
起初,很多企業只是將摩爾定律當作對總結行業發展進步的規律。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帶來的用戶需求的提高及芯片技術的提升,企業逐漸發現,與摩爾定律的預測保持緊密同步,可以讓他們更好地利用半導體技術優勢,不斷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并不至于落后于人。最終,摩爾定律從總結行業發展成果,實現了向推動行業發展進步的華麗轉身。
摩爾定律是對未來的期望
市場調研機構VLSI公司的數字顯示,2014年全球受益于“摩爾定律”的科技公司的市值高達13萬億美元,相當于世界經濟資產價值的1/5。由此足見“摩爾定律”對當今科技行業的巨大價值。
2010年,戈登·摩爾提出:按照摩爾定律,到2018年時單一芯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將超越人類大腦的腦細胞數量,屆時人類應該要設法讓機器具備感情。5年之后,他仍然認為當初的想法是正確的,人工智能應該朝讓電腦有虛擬意識的方向發展,這樣人類才能避免超級電腦失去控制。
英特爾公司戰略家Steve Brown表示:“對于企業來說,摩爾定律意味著他們在保持自身不斷進步的同時,還要持續面對非常激烈的競爭。由此看來,摩爾定律更像是一個激勵的信條,激勵著科技公司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藥物檢測都是通過計算機進行的,而人類基因分分鐘鐘就能被計算機軟件分析出來。摩爾定律開始逐漸的體現在制藥、遺傳學和醫療等行業。
布朗認為:“制造更快更好智能手機固然好,但能夠提供充足食物,創造宜居環境,促進人際溝通的進步才是最可貴的,而摩爾定律是這一切成為現實的關鍵”。
摩爾定律推動科技變革
事實上,人們日常使用的很多設備都搭載了由晶體管構成的微處理器。得益于摩爾定律,這些設備在成本方面得以顯著降低,在性能和能效方面卻實現了飛速提升,從而為人類帶來了極大便利,并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機和手表已實現了智能化,汽車也變成了流動的電腦。
· 若使用1971年的技術制造一部英特爾架構的Android手機,那么它的微處理器就有一個停車位那么大。您將如何用它自拍?
· 與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英特爾4004相比,如今的14納米處理器實現了3,500倍的性能提升和90,000倍的效率提升,而成本只有其1/60,000。
摩爾定律是一種愿望,而不是自然規律。它的持續成功需要一大批人不懈奮斗,不斷推進基本物理定律的發展。如今,英特爾工廠每秒生產100多億個晶體管,它們搭載在全球數十億人使用的出色設備上。
· 首批半導體晶體管像鉛筆頭上的橡皮那樣大。得益于摩爾定律,如今600多萬個三柵極晶體管才相當于鉛筆頭橡皮的大小。
· 如今的晶體管用肉眼是看不到的。若想用肉眼看到一個晶體管,您需要把一個普通芯片擴大到房子那么大。
極致的創新帶來的規律是半導體行業能不斷提供性能更高、功耗更低、成本更低的產品。對于大眾來說,可以在更短的周期里使用到更好的產品,而且并不用付出更多的費用。筆者認為,這便是摩爾定律真正的含義。
如今,摩爾定律開啟的創新精神無處不在,繼續改變著技術行業和整個世界。新晉制造商、渴求成功的發明家、雄心壯志的科學家和博士以及無數從業人員將超越今日人類的想象,繼續提出新觀點,實現新突破,創造令世界驚嘆的奇跡。
關于英特爾
英特爾(納斯達克:INTC)是計算創新領域的全球領先廠商。英特爾設計和構建關鍵技術,為全球的計算設備奠定基礎。
英特爾和Intel標識是英特爾公司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地區)的商標。
*文中涉及的其它名稱及商標屬于各自所有者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