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條金屬導線可以實現人的通信和信息的傳遞,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多世紀前,人們發現了電磁現象,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確存在,區別于有線電的是,利用它是不需要導線的,人們把被利用的電磁波稱為無線電。
在平靜水面上投入一塊石子,可以引起水波以投入點為中心,向四周傳播,水波的震動需要有一個震源振蕩而生。由此,我們比較了無線電的傳播,它是一種由電磁振蕩(如雷達、電臺、X光機等)而引發的電場與磁場的波動,和水波在水面波動及其相似,電場與磁場的波動在空間也是以波動形式傳播的,這種隨時間變化的電場和磁場,我們稱為電磁波。
電磁波的范疇太大了,按照電磁波頻率遞進的順序,由低到高可以分為無線電波(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瑪(γ)射線等等,可見,我們所感興趣的無線電波僅僅屬于電磁波大家族里的一部分。
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約是每秒鐘30萬公里;電場和磁場的能量在傳播過程中是逐漸發散和衰減的。
無線電波在空間傳播,根據頻率(或者波長)的不同,有著完全不同的傳播特性,人們正是根據這些特性的不同而享受著電視實況轉播、移動中的相互通信、同城的各類調度、無線上網乃至跨洋可視電話通信;可以發現天體里的任何一顆行星和宇宙的許多奧秘,可以控制天上的航空器、水上的船舶等。
無線電中的長波和中波主要沿地球表面進行傳播,其傳播衰耗小、繞射能力強,但容易被大地所吸收,受雷電影響大、傳輸帶寬窄、發射設備和天線都不易小型化。
短波主要靠電離層反射(天波)傳播,其傳播距離可達幾千公里,相對長波、中波、微波而言,設備和天線都可以做的比較小,但受四季天氣影響很大,受電離層變化、太陽耀斑和磁暴影響也很明顯。
超短波和微波主要是以直線視距傳播,其傳播穩定、能穿透電離層、傳輸帶寬寬,但受地形、地物及雨雪霧影響大,雖然對空可達數萬公里,可在地面,受地球曲徑及其它影響,傳播距離只能有幾十公里。
單獨的一個頻點可稱之為頻率,多個連續的頻率就像多個音符連接起來形成樂譜一樣,我們稱之為頻譜。
今天的人們通過小小的手機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家人交流,可有誰知道,如今科技發展所獲得的這一切,最初是怎樣開始的呢?
其實,無線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無線電波的發現。1864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在總結前人研究電磁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波理論。他通過一系列的科學試驗,斷定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推導出電與光具有同樣的傳播速度。
1886-1889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通過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論證過的比光波的波長更長的電磁波,進一步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
1895年馬可尼發明了第一臺無線電報機,開創了無線電波被實際應用的先河。幾乎同時,1895年5月,A•S•波波夫在彼得堡展出了第一臺能錄下來自閃電的電磁波的接收機。在馬可尼向英國郵政局的官員演示他發明的無線電報后不久,1896年無線電首次被正式使用,即在船和海岸之間實現了第一次無線電通信,開創了無線電通信的新紀元。
1898年,英格蘭海岸用無線電報報告,并派救生艇營救海上遇難者。
1901年12月12日馬可尼使無線電信號歷史性地跨越大西洋,實現了無線電波的遠距離傳輸。
1910年電子管的發明,對于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話的繼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人們用電子管做成的無線電發射機和接收機在法國和美國之間進行了無線電通話試驗。
無線電發射臺分別于1920年和1921年出現在美國、英國和法國。前蘇聯則于1919年就開始了無線電廣播的實驗。緊接著,德國于1920年進行了無線電廣播試驗,并于1921年對一場歌劇進行了轉播。1927年倫敦-紐約對外開放了無線電話的通信線路。數年后,整個歐洲大陸都能通過無線電話進行通信聯系。無線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戰爭的刺激也推動了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例如:雷達的出現,使無線電在導航等方面得到重要應用。航空航海需要瞬時和可靠的全球通信,進一步推動了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雙向無線電通信廣泛使用,FM/TV廣播和微波中繼通信等得以發展及應用。
大約自1930年起,超短波波段的使用,不僅使電視和無線電廣播得遂所愿,而且使近距離無線電通信成為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20世紀60年代微波和通信衛星的出現,使得無線電報、無線電話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水平。
隨著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空間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對無線電通信的需求。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誕生雖然僅有100余年的歷史,但對人類生活、社會生產、科學研究和國防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無線電技術已經滲透到政治、軍事、工業、農業、交通、文化、科技、教育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發展水平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