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變頻和上變頻功能在大多數(shù)高頻接收機和發(fā)射機中經(jīng)常是以常常被忽略的元件:射頻/微波混頻器的方式實現(xiàn)的。在過去20多年中,混頻器的外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封裝類型種類也非常繁多。不過,它們的主要功能沒有改變:即將一個信號(通常通過調(diào)制攜帶有某種信息)的頻率轉(zhuǎn)換成(比原始頻率更高或更低的)第二種頻率。
射頻/微波混頻器實際上是一種三端口元件,可以制作為基于二極管的無源器件,或基于偏置型場效應晶體管(FET)的有源元件。混頻器的三端口通常是指射頻(RF)端口、本振(LO)端口和中頻(IF)端口,其中兩個作為輸入端口,一個作為輸出端口。本振端口總是輸入端口,因此射頻端口和中頻端口既可能是輸出也可能是輸入端口,取決于混頻器是用作下變頻還是上變頻。
在下變頻中,高頻射頻輸入信號與高頻本振信號混合(通常兩個信號在相似的頻率范圍內(nèi))來產(chǎn)生一個頻率較低的中頻輸出信號。在上變頻中,較低頻率的中頻信號作為輸入,與較高頻率的本振信號混合后產(chǎn)生射頻輸出信號。后者轉(zhuǎn)換成比中頻輸入信號更高的頻率,同時保留中頻信號的調(diào)制信息。下變頻通常是接收機的一部分,上變頻則通常用于發(fā)射機中。頻率轉(zhuǎn)換遵循簡單的數(shù)學混合函數(shù):
n(fRF fLO)= fIF
其中:
fLO = 本振信號頻率
fRF = 射頻信號頻率
fIF = 中頻信號頻率
n = 諧波次數(shù)
下面舉個簡單的下變頻例子。射頻信號為2100MHz,本振信號為2000MHz:基頻混合后將產(chǎn)生中頻和差信號,其中一個中頻信號為2100-2000=100MHz,另一個為2100+2000=4100MHz.如果需要較低頻率的信號,那么較高頻率信號可以去除,例如通過在混頻器中頻輸出端增加一個低通濾波器。值得注意的是,混頻信號之差很重要,而且本振-射頻的差頻也可以使用。
為支持各種不同類型的通信系統(tǒng),多年來,業(yè)界開發(fā)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射頻/微波混頻器。這些混頻器包括單平衡混頻器(可以用一個二極管設計)、雙平衡混頻器、三平衡混頻器、鏡像抑制混頻器、同相/正交(I/Q)混頻器、單邊帶混頻器、雙邊帶混頻器、諧波混頻器和子諧波混頻器。
舉例來說,傳統(tǒng)的雙平衡混頻器通常使用4個以四方環(huán)形拓撲配置的肖特基二極管,它可以為許多應用提供可接受的性能。當需要特定的增強性能等級時,可以在混頻器電路中采用一對這種二極管方陣構成三平衡混頻器。可以處理帶I和Q分量的信號的混頻器是數(shù)字調(diào)制系統(tǒng)的理想選擇,而諧波混頻器(可以從混頻過程中提取較高的諧波分量)一般用來產(chǎn)生和處理毫米波信號。
理想情況下,當一個下變頻混頻器通過處理本振和射頻輸入信號在接收機中產(chǎn)生較低頻率的中頻信號時,接收信號將與輸入本振信號混合。但是,任何一個出現(xiàn)在混頻器射頻端口、處于目標頻率范圍內(nèi),但非期待信號的信號(通常稱之為"映像"信號),將產(chǎn)生中頻輸出信號。接收機通常采用預選擇濾波器去除落在混頻器射頻端口帶寬內(nèi)的任何不想要的映像信號。另外一種方法是使用可以衰減這些非期待映像信號映像抑制混頻器。
混頻器由許多參數(shù)進行表征--其中一些參數(shù)(如轉(zhuǎn)換損耗)僅適用于混頻器,不適用于其它高頻元件。其它重要的混頻器參數(shù)包括端到端隔離度、VSWR、噪聲系數(shù)、1dB壓縮點和三階截取點。舉例來說,隔離度描述了端口之間的分隔程度,或從一個端口饋送到另一個端口的功率有多大。高隔離度意味著混頻器的端口之間的信號泄漏最小。
混頻器的動態(tài)范圍是指混頻器能夠處理的信號最大幅度(由1dB壓縮點決定)和它能處理的最小信號(由噪聲系數(shù)決定)之差。當然,選擇任何混頻器都需要考慮混頻器的總體性能與所要求的系統(tǒng)頻率規(guī)劃之間的匹配性。這包括是用于上變頻還是下變頻,如何處理中頻,可用的本振功率,甚至適合印刷電路板(PCB)安裝的混頻器類型。
圖1:傳統(tǒng)的混頻器封裝包括同軸連接器和堅固的金屬外殼。
如果混頻器用于下變頻,就像射頻/微波接收機中常用的那樣,那么大部分性能將取決于可用的本振信號。例如,本振信號噪聲將影響到下變頻混頻器的中頻端口噪聲。但最小本振幅度也會限制混頻器的可用動態(tài)范圍。混頻器通常會針對不同的本振信號電平進行優(yōu)化,比如+7、+10和+14dBm.這是給混頻器的非線性開關元件(不管是二極管還是晶體管)提供能量的功率。在高于最優(yōu)本振幅度的電平上,混頻器將開始經(jīng)歷壓縮過程,這時本振輸入功率的增加不再使中頻輸出功率增加。壓縮的早期跡象由混頻器的1dB壓縮點指示。
判斷混頻器線性度的另一個參數(shù)是三階截取點(IP3),是指由混頻器射頻端口的兩個音造成的互調(diào)失真電平。例如,對于數(shù)字通信系統(tǒng)中使用的混頻器來說,出色的線性度對于保持混頻器處理的I和Q信號分量精度非常重要,而更高的三階截取點值代表了增強的線性性能。
無源混頻器用它們的轉(zhuǎn)換損耗來表征,這種損耗是由于混頻器電路中到二極管結(jié)點和混頻器設計中其它電路連接點的阻抗失配造成的損耗引起的。在用于下變頻的混頻器中,轉(zhuǎn)換損耗是指射頻輸入幅度和中頻輸出幅度之間的信號電平差,而在用于上變頻的混頻器中,轉(zhuǎn)換器損耗是指中頻輸入幅度和射頻輸出幅度之間的電平差。在標準的雙平衡射頻/微波混頻器中,6dB至8dB的轉(zhuǎn)換損耗值很常見。當然,在有源混頻器中也可能實現(xiàn)轉(zhuǎn)換增益,方法是在混頻器中使用放大級電路和有源電路器件。但這種增益也要求增加混頻器有源電路的偏置功率,就像對放大器進行偏置一樣。
射頻/微波混頻器過去曾經(jīng)是相當大的元件,一般采用金屬外殼,每個端口帶有同軸連接器。對于某些應用來說,例如機架式接收機、發(fā)射機和測試設備,這種混頻器封裝仍然是符合要求的(圖1)。但隨著越來越多高頻設計工程師要求盡可能減小電路與系統(tǒng),混頻器封裝也隨即采用越來越小的表面貼裝和PCB封裝(圖2),這樣能使工程師在極小的電路面積內(nèi)完成頻率轉(zhuǎn)換(在包含本振源時)。
圖2:該緊湊的塑料表面貼裝封裝的尺寸僅為0.38×0.50×0.23英寸(9.65×12.70×5.84毫米),但它卻能夠很好地支持混頻器電路在微波頻率范圍工作。
較新的混頻器可以專門供寬帶或窄帶使用,取決于具體應用。在小型封裝可能達到的性能水平方面,像Mini-Circuits公司SYM-63LH+這樣的混頻器就是一種基于二極管方陣的雙平衡混頻器,可以處理從1MHz至6000MHz的射頻/本振信號。同樣是這家公司的MAC系列混頻器基于低溫共燒陶瓷(LTCC)電路基板,可在只有0.06英寸高的表貼封裝中處理從0.3GHz至12.0GHz的射頻/本振信號。Synergy Microwave公司的SGS-5-17雙平衡混頻器則使用該公司的SYNSTRIP多層電路技術,在僅有0.275×0.200×0.050英寸的封裝內(nèi)實現(xiàn)了從3GHz至19GHz的射頻/本振信號覆蓋。
此外,有越來越多的集成電路(IC)制造商將混頻器功能制作為完整前端組件的一部分。這些組件還包括預選擇濾波器、放大器、匹配變壓器和中頻濾波器,這樣可極大地簡化那些尋求緊湊型頻率轉(zhuǎn)換解決方案的射頻/微波接收機和發(fā)射機設計工程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