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的出現極大的拓展了EMC的設計手段,是處理大系統或復雜設備中潛在的多重EMI的實用方法。但是,仿真軟件的介入并不意味著工程師不再需要在設計中做出工程判斷,相反工程師需要根據專業知識和經驗做出更多的工程判斷,這些工程判斷都會以“已知量”的形式輸入到軟件程序中,從而使仿真結果更加具有工程價值。從而我們不難發現,仿真軟件在電磁兼容設計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并不是讓你的設計變得更“傻瓜”,而是讓你在設計過程中更具“洞察力”,大大降低原型加工及測試的不確定性,減少設計迭代次數,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研發風險,確保產品質量并通過測試標準。
然而,EMC/EMI類問題在應用仿真軟件設計的過程中有其特殊性。通常,仿真軟件對于工程問題的處理過程為“建模→復現問題→改進設計”,因為EMC/EMI問題具有隨機性和多變性的特點。例如,PCB板上的一個數字芯片的多個I/O管腳上的信號同時0/1翻轉時,其干擾電壓疊加在電源管腳上就會使該管腳上的電壓超出能夠容忍的波動范圍,而同時發生信號翻轉的管腳數目是隨機的,此時芯片的I/O管腳可被看作這個同步開關噪聲(SSN)問題的噪聲源,分析問題的對象為芯片及其外圍電路。在PCB層面上,芯片從被分析的對象轉變成了PCB的EMI問題中的噪聲源之一。當研究對象上升為設備乃至系統級時,PCB則作為整體被視為設備的噪聲源。這個例子揭示了EMC/EMI問題具有隨機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噪聲源的隨機性。此外,干擾途徑的多樣性也導致EMC/EMI問題具有多變性,因此,完整的“復現”一個實際工程中的EMC/EMI問題是很難做到的。
Ansoft“自頂向下”的全系統電磁兼容設計流程。
盡管很難做到“復現問題”,但只要改變一下傳統的針對元器件的設計思路,改由“精確設計”變為“余量設計”,借助仿真軟件提供的工程化設計手段,EMC/EMI問題同樣迎刃而解。例如,盡管在距離AC電源一定距離上的場的大小是隨時間而變化的,但就設計余量而言,在仿真時需要考慮的只是峰值,如此問題就得到了簡化。
電磁兼容是一門綜合學科,設計人員需要涉獵的專業領域跨微波、機電系統、PCB SI/PI/EMC、甚至芯片設計,相應地完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電磁兼容設計也需要系統、電路、PCB、電磁場的仿真工具支持,包含電路設計與優化、系統頻域和時域特性的綜合設計。Ansoft恰好能為設計人員提供這樣的一個強大的包含上述功能模塊的電磁兼容仿真平臺,并且平臺上的不同仿真工具之間具有豐富的接口可進行協同仿真,因此非常適合作為系統的電磁兼容仿真平臺。在這樣的仿真平臺上,設計人員可以利用虛擬物理原型,通過完整系統、電路設計和精確的電磁場仿真預測復雜系統的電性能,進行系統、子系統、單機和部件的并行設計,從而實現現代復雜電子系統綜合設計和并行設計。
對于進行EMC系統總體評估的設計人員,Ansoft可提供一種“自頂向下”的EMC解決方案。設計人員可先根據系統EMC測試的結果做出適當的工程判斷,并結合仿真軟件對于超標項進行問題定位。在此階段,設計人員可先不考慮單板及器件的具體結構,而是根據測試結果采用適當的等效源分析手段。然后,在設備級的設計中采用對單板和機箱的并行設計來改善設備的電磁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