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電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電器電子產品能在電磁環境中正常工作,并不對該環境中其它產品產生過量的電磁干擾(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這就包含著2方面要求,其一是要求產品對外界的電磁干擾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其二是要求產品在正常運轉過程中,該產品對周圍環境產生的電磁干擾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汽車電器的電磁兼容性就是指在汽車及其周圍空間中,在運行時間內,在可用的頻譜資源條件下,汽車本身以及周圍的用電設備可以共存,不致引起降級。
ABS防抱死制動系統,發動機燃油點火電子控制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等電子設備的正常可靠工作都必須重視對電磁兼容技術的設計和研究,可以從傳統的汽車電器(諸如起動機、刮水電動機、閃光器、空調啟動器、燃油泵等)入手進行探討,交流發電機電纜的連接和間歇切斷也是產生較大功率電磁輻射的干擾源,只是其它設備對其工作可靠性的影響較那些小功率高頻段的電子設備為小。現在,交流發電機的調節器與電子點火系統一樣,已經設計成集成模塊化結構,同樣面臨抗干擾的問題。
二、電磁干擾的來源、傳播途徑及檢測
(一)電磁干擾的來源
汽車電器設備受到的電磁干擾的來源常分為3種:周圍高壓變電所輸電線、大功率無線電發射基站、行駛中相距較近的汽車、雷電、太陽黑子輻射的車外電磁干擾;由于行駛時車體與空氣高速摩擦,在車體上形成不均勻分布的靜電而產生的車體靜電干擾;點火系統產生的車內電磁干擾等高頻輻射干擾。電動機電刷換向火花的電磁輻射,起動機電磁開關和各種開關工作時放電干擾等,都是汽車電器設備電磁干擾的來源。
(二)電磁干擾的分類及傳播
電磁干擾(EMI)按頻段可粗略劃分為:0.02~2kHz,諧波干擾;2~300kHz,傳導干擾或載頻干擾;0.3~300MHz,射頻干擾;0.3~300GHz,微波干擾。
從干擾的途徑來分,0~300kHz并存著傳導干擾和交變電磁場引起的近場感應干擾;射頻和微波干擾都是遠場的輻射干擾。當設備和導線的長度比波長短時,主要的問題是傳導干擾;當它們的尺寸比波長長時,主要的問題是輻射干擾。
對較長的線束應在線束上增加濾波器,常用的方法是套上鐵氧體磁環,降低傳導和輻射干擾。用于抑制電磁干擾的磁環不同于一般用做電感的鐵氧體,它的品質因素Q值甚低,損耗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