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史密斯海垂直赤道向微波輻射與高程關系
圖13、史密斯海平行赤道向微波輻射與高程關系
按照微波輻射理論,高頻相對反映表層或淺層微波輻射,低頻相對反映深層微波輻射。同時根據已有研究,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一定厚度內,厚度越大,微波輻射量越大。
從全球規律獲知,垂直赤道向的亮溫受太陽高度角影響顯著,不易分析厚度與物質成分對亮溫的影響,平行赤道向的亮溫可以排除緯度或太陽高度角的影響,其亮溫變化能反映出其它因素影響。在本區平行赤道向,對于白晝每個頻率,其海內微波輻射亮溫整體上都高于海外,表明海內物質具有層狀分布特點,且其物性或月壤厚度異于海外。兩側部位的亮溫成大致對稱分布,表明兩側同高程地區物質成分大致相同。而海中心高頻亮溫度低于兩側,預示著兩種可能,一是中心厚度小于兩側,一是中心物性異于兩側。而中心低頻亮溫度高于兩側,則預示著海內中心厚度大于兩側或中心物性異于兩側。兩者結合起來,則可以斷定中心亮溫與兩側的差別是由于兩者物性引起。而側部與海外相比,亮溫高于海外,也預示著這種可能。同時,低頻段,海中心亮溫度高于海內兩側,表明其深層物質顯著異于周圍,而圖中顯示的與高程的負相關關系,也有助于推斷海中心物質成分或密度與兩側及海外周圍不同,它們對微波輻射的影響遠大于厚度的影響。
綜上,可以揭示出從海中心、側翼到邊緣,物質密度或成分隨高程呈現出梯狀變化的趨勢。這也從其微波輻射的角度揭示了其質量異常。對于垂直赤道向的微波輻射分析,太陽高度角或緯度對其影響很大,而排除太陽高度角的影響,發現其與高程也呈現出負相關,這也表明海內物質與海外物質、中心物質與側部物質存在顯著差別。
而研究史密斯海與附近區域的微波輻射亮溫分布,也可以發現,3 GHz、7. 8 GHz、19. 35 GHz 三個頻率的微波輻射以史密斯海為中心,向周圍遞減,也呈現出環狀分布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史密斯海區域的表層、次表層及一定深度內物質分布上的不同。
同時,對史密斯海不同地區范圍的微波輻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如下:
與太陽輻射的關系,太陽高度角與該區亮溫呈低到弱相關,對于3 GHz 的影響相對最大,對于7. 8 GHz的影響最小,異于全球規律。表明該局部區域亮溫對其它因素反應更為敏感。與高程的關系,3 GHz 亮溫與高程呈相對較強的負相關關系,37 GHz 亮溫的與之沒有明顯相關關系。由此可以揭示史密斯海地勢低的地方表層之下的物化性質應該明顯異于地勢高的地方。與光學特征的關系,各個頻率與光學特征的相關度均高于其與太陽高度角和與高程的相關度。其中7. 8 GHz 的最強,3 GHz的次之,對37 GHz 的影響最弱。表明該區物分對亮溫的變化起重要作用。而對不同頻率亮溫相關度不同,揭示該區物質剖面的層狀不均一性。它對7. 8 GHz低頻的影響大于高頻, 這也許預示著7. 8 GHz穿透的月壤剖面中存在的物質具有更大的異常性。綜上,該區深層物質異于常規。高程不同,物質成分不同。表層物質異于深層,海內物質異于海外,也異于兩側翼。
(3)、科羅廖夫盆地(Korolev Basin)
中心坐標157. 4°W ,4. 0°S ,直徑440 km。亮溫分布如圖14 所示。無論白晝還是黑夜,盆地內部亮溫均高于盆地外亮溫。但不同頻率表現有所差異。計算晝夜溫差可知低頻差別較小,高頻差別相當大。
圖14、科羅廖夫盆地的光學、高程與微波輻射亮溫圖
對該區數據進行偏相關分析結果如下:白晝,與太陽輻射的關系,TB3 、TB7. 8 、TB19. 35 與太陽高度角均呈中度正相關,TB37 與之呈低度相關,TB7. 8 與之相關度相對最大,TB37 與之相關度最低,均小于全球規律。與高程的關系,各頻率與之均呈弱負相關。與光學特征的關系,TB3 、TB7. 8 、TB19. 35 與光學特征均呈中度負相關,其中TB7. 8 與之相關度相對最高,3 GHz 次之,37 GHz 與之呈低度負相關。黑夜,與太陽輻射的關系,4 個頻率亮溫與太陽高度角均呈弱負相關。與高程關系,4 個頻率與高程均呈弱負相關。與光學特征的關系,TB3 、TB7. 8 、TB19. 35與之均呈中度負相關,TB7. 8 與之的相關度最大,其次是TB3 ,TB37 的相關度最小。
根據分析可以推斷,太陽輻射在該區的影響程度降低,其它因素的影響程度增強。而高程對該區的影響也很低,加大了物分在這一區影響的程度,這一點與史密斯海不同。但光學特征對該區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對19. 35 GHz、3 GHz 和7. 8 GHz 依次增強的影響,則說明該區深層物質仍然具有異常性。這似乎也可以對其重力異常提供一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