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微波、計算機、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在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本文從雷達基礎知識出發,對雷達技術發展趨勢進行概述。
雷達的基礎內容
雷達的種類繁多,分類的方法也非常復雜。按結構分可以分為單基地、雙基地、多基地(網絡化雷達),其獲取的信息通常可以有角度(方位)、時間(距離)、頻率(多普勒、速度)等;
從其天線類型來說一般可以分為機械掃描、無源陣列、有源陣列、數字陣列,還有比較先進的數字波束生成(DBF)、分布式協同定位等新的技術形式;
從其發射的信號樣式來說一般可以分為連續波、調頻連續波、脈沖、線性調頻等常見的信號樣式,還有跳頻、編碼(巴克碼)、脈內調制、超寬帶、OFDM等新的信號樣式;
信號處理技術除了相關/非相關處理等常規的處理方法外,還包括空時自適應(STAP)、多輸入多輸出(MIMO)、合成孔徑(SAR/ISAR/CSAR)、合成脈沖與孔徑(SIAR)和以人工智能為技術基礎的自適應/認知雷達信號處理技術。
雷達功能也由單一功能慢慢演變成多任務、多功能雷達系統。雷達使用的器件也由當初的晶體管發展成GaAs/ GaN/ SiGe的器件。
雷達的部署方式通常有固定、機載、岸基移動、艦載、空間、協同、分布式、便攜等。
雷達的主要應用有監視(空中、海面、陸地、太空)、空中管制、火控、地面動目標檢測、成像/測繪、導航和引導(高度計,地形跟蹤,自動,自動地面車輛等)、氣象、穿墻(地)、周邊安全、執法、運動等。
常見的雷達波形
脈沖信號是一種最常見的雷達波形,脈沖雷達信號經過檢波后的波形如圖所示。
描述雷達脈沖的基本參數通常有:重復間隔/頻率(PRI/PRF)、脈沖寬度(Pulsewidth)、峰值功率(Peak power)、平均功率(Averagepower)、占空比(Duty cylce)等。
其他常見的雷達波形還有連續波、連續波調頻、多普勒、線性調頻、巴克碼等。
雷達技術發展趨勢
· 數字化技術向雷達天線端前移
表現在雷達天線由機械掃描向相控陣電子掃描發展,無源相控陣(PESA)向有源相控陣(AESA)、數字陣列雷達(DAR)發展,數字波束形成(DBF)技術得到大大的發展等方面。
· 真空管器件逐漸被固態器件替代
固態器件具有更好的性能(GaAs,GaN,SiC)、更低的成本,可以實現微波單片集成電路、片上系統以及片上雷達等。
· 雷達工程理論已經不局限于“香農定理”
信息理論在雷達中得到應用,讓雷達系統能夠采用更復雜的算法和信號,并具有自適應于探測目標和環境的能力。
· 雷達的工作頻率、帶寬、分辨率都在提升
更大的工作帶寬能夠使雷達獲得更高的分辨率,多波段、共享頻譜使得雷達能夠在多個波段同時工作,高的工作頻率使得雷達更加小型化從而能夠在更小的平臺上安裝。
· 軍民兩用技術不斷發展
如源自軍事用途的GaN器件已經用于移動通信基站,而CMOS、SiGe、CPU、GPU和FPGA等民用技術在雷達上不斷得到應用。
· 多功能架構
如今一部機載雷達能夠完成搜索、跟蹤、火控、天氣、合成孔徑等多種功能,而F22、F35等四代戰機配置的綜合孔徑系統則能實現雷達、通信、電子戰一體化。
· 空間分布式雷達系統更常見
多基地雷達、MIMO雷達越來越常見。
· 陣列雷達陣元數量不斷增加
得益于陣元成本、尺寸、功率不斷減小,使得陣列雷達天線具有更高的集成度,陣元數量不斷增加;而共形陣列則是相控陣天線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左圖中的是30多年前的鋪路爪雷達,具有1792個無源陣元;右圖中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具有1000-3000個以上的陣元,單位面積上的陣元數量差距一目了然。
作者:Bob Cutler,翻譯:爽歪歪